全球股市对特朗普关税脱敏的背后

广发证券刘晨明等
广发证券认为,特朗普这三个月经常表现出的“反复”固然是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基本面开始成为了市场定价的主导因素。大美丽法案带来美国软着陆预期,降息+财政扩张驱动欧洲复苏,从静态PMI来看,全球确实已初步呈现共振复苏的趋势,美国、欧洲、东盟、巴西、印度等的PMI大多已在磨底或改善。后续来看,市场可能像2020年一样,转为定价基本面的变化,而对关税等外生变量逐渐脱敏,不宜再把关税作为主要交易因子。

本周对等关税90天豁免期结束,海外关税再起波澜。特朗普自北京时间7月8日起陆续对23国加征关税,并威胁对钢铁和药品加关税。

不过,与4月股市的剧烈波动不同,本次关税交易呈现明显的“钝化”特征,全球股市开始对特朗普关税脱敏。回顾4-5月,关税交易是股市的主导因子之一,特朗普的一言一行经常可以显著影响股价。因此,本周关税豁免90天到期、且A股出口链(含海外算力)及美股科技股已积累了较大涨幅,市场对关税反复较为担忧。但事后来看,本周关税如期升级,全球股市却明显对“关税”脱敏。无论是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被加关税国家的股指,还是A股海外算力/CXO、美股科技股/药企等结构上的行业,尽管逻辑上可能受本次关税影响,但股价均已不再反应。

为什么全球股市开始对关税脱敏?特朗普这三个月经常表现出的“反复”固然是一个原因,市场逐渐意识到“关税可以谈、谈不拢可能也会延期”,不再像4月一样根据特朗普的一举一动来线性外推并进行交易。但更为重要的是,基本面开始成为了市场定价的主导因素。类比2020年初疫情,市场前期亦不相信股市可以快速补缺口,但随着全球共振宽松带来经济改善预期,基本面转而成为市场核心定价因素并驱动上涨,股市对疫情反复逐渐脱敏。回到本轮,大美丽法案带来美国软着陆预期,降息+财政扩张驱动欧洲复苏,从静态PMI来看,全球确实已初步呈现共振复苏的趋势,美国、欧洲、东盟、巴西、印度等的PMI大多已在磨底或改善。后续来看,市场可能像2020年一样,转为定价基本面的变化,而对关税等外生变量逐渐脱敏,不宜再把关税作为主要交易因子。

回归A股投资,建议后续同样淡化“关税交易”,回归基本面定价。全球经济主要关联的品种是出口产业链,除了市场认知较充分的海外算力外,其余行业基本面位置怎么样?

(1)对美出口链大多处于基本面“筑顶”阶段,已处于降速周期。

(2)处于景气扩张阶段的是对欧出口链,包括海风、摩托车、工程机械等。基本面位置分化的背后是美国、欧洲需求复苏的分化(24年美国复苏、25年欧洲复苏)。

(3)更为左侧,还有部分对欧及对一带一路出口品种有望困境反转,例如储能逆变器、军贸、民航供应链等。历史来看,出口链公司难以提估值,PE在10-30X之间波动,中枢在15X左右,主要挣业绩的钱。因此,建议首选处于景气扩张阶段的摩托车、海风、工程机械,次选有望困境反转的储能逆变器、军贸、民航供应链。对于处于降速阶段的对美出口链,优选有自主品牌/开店/拓份额等供给侧逻辑的龙头,如部分家居、四轮车龙头。

报告正文

一、本周观点

本周“对等关税”90天豁免期结束,海外关税再起波澜,特朗普自7月7日(北京时间7月8日)起陆续对23国加征关税,并威胁对钢铁和药品加关税。

(1)北京时间7月8日,特朗普对日本、韩国、泰国等14国加关税;

(2)北京时间7月10日,特朗普对巴西等8国加关税;

(3)北京时间7月11日,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加征35%关税。

以上关税均在8月1日起实施,其中巴西、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加拿大等国的关税税率超过4月对等关税(加拿大为3月)。此外,特朗普还威胁对钢铁加50%关税(8月1日起实施),对药品加200%关税(可能在一年到一年半后生效)。

不过,与4月股市的剧烈波动不同,本次关税交易呈现明显的“钝化特征”,全球股市开始对特朗普关税脱敏。

回顾4-5月,“关税交易”是股市的主导线索之一,特朗普的一言一行经常可以显著影响股价。

例如,具体到A股和美股,A股的对美出口链和国产替代链条、美股科技股是“关税交易”主要影响的三个品种。对等关税推出之后, A股对美出口链、美国科技股均跌幅较深;4月10日特朗普宣布90天豁免,A股当中,海外产能对美覆盖度较高的出海品种猛烈反弹,美股科技股反弹斜率也较高。

此外,A股的国产替代链条也在进行“关税交易”。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原产地”认证通知,A股模拟、科学仪器、石英等国产替代链条大涨,并在5月7日中美开始合谈后大跌。

因此,本周到了关税豁免90天到期日、且A股出口链(含海外算力)及美股科技股均已积累了较大涨幅,市场对关税反复较为担忧。

但事后来看,本周关税如期升级,但全球股市明显对“特朗普关税大棒”脱敏,“关税交易”呈现“钝化”的特征。

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乃至于A股和美股的整体表现来看,全球市场已不再对关税作出反应。

具体到A股和美股的结构亦是如此,例如7月8日特朗普对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加关税,按逻辑线性外推,可能影响A股出海的光模块、PCB及部分其他出口链公司、进而影响美股科技股,但股价并未作出反应,光模块/PCB反而大涨;特朗普威胁对药品加关税,逻辑上受影响的A股CXO和美股药企亦延续涨势。

那么,为什么全球股市开始对“特朗普关税大棒”脱敏?

特朗普这三个月经常表现出的“反复”固然是一个原因,市场逐渐意识到“关税可以谈、谈不拢可能也会延期”,因此不再像4月一样根据特朗普的一举一动来线性外推并进行交易。

更为重要的是,基本面开始成为了市场定价的主导因素,市场可能开始定价“全球共振复苏”的可能性。类比20年初疫情,市场前期亦不相信股市可以快速补缺口,但随着全球共振宽松带来经济改善预期,“基本面”转而成为市场核心定价线索,股市对疫情反复逐渐脱敏。本轮来看,在美国软着陆+欧洲复苏预期抬升的背景下,市场确实可能像2020年一样,转为定价基本面的变化,而对关税等外生变量逐渐脱敏。

那么当前全球基本面能否逐渐复苏?首先从静态PMI来看,全球确实已经有了共振复苏的趋势。当前来看,美国、欧洲、东盟、巴西、印度等PMI大多已在磨底,或是已在边际改善。

向后展望,“大美丽法案”带来美国软着陆预期,降息+财政扩张驱动欧洲复苏,“基本面”可能继续成为市场的定价核心,不宜再把关税作为主要交易因子。

美国方面:7月4日当天 “大美丽”法案正式生效。据CRFB数据,最终版本在未来10年增加3.4万亿美元基础财政赤字,并将提高联邦法定债务上限5万亿美元,这也是美国史上最大幅度的债务上限调整,避免美国政府2025年8-9月触及债务上限“X-Date”的风险,并为2025-2026财年政府支出提供“缓冲空间”。短期看,大美丽法案预计会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刺激。

欧洲方面:24年后欧洲经历8次降息,PMI企稳回升。根据隔夜指数掉期隐含欧央行降息前景计算,欧央行的降息周期步入尾声,预计下半年还有一次降息。后续来看,德国财政在长达十余年的“债务刹车”制度开始转向,十年万亿欧元财政刺激计划出台,也有望对经济形成支撑。2025年6月24日,德国政府内阁批准了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和2026年财政预算框架(包含一份到2029年的中期财政计划)。根据预算框架,未来几年投资额将大幅度增加。2024年德国投资额仅为745亿欧元,而新通过的2025年德国增加投资额至1157亿欧元,2026年投资额度约为1236亿欧元。到2029年,德国将维持每年约1200亿欧元的投资。

回归A股投资,全球市场已经在对关税脱敏,建议后续同样淡化“关税交易”,回归基本面定价。全球经济主要关联的品种是出口产业链,那么,出口产业链现在的基本面位置怎么样?大概分为三档——

(1)对美出口链大多处于基本面“筑顶”阶段,已处于降速周期。

(2)处于景气扩张阶段的是对欧出口链,包括海风、摩托车、工程机械等。基本面位置分化的背后是美国、欧洲需求复苏的分化(24年美国复苏、25年欧洲复苏)。

(3)更为左侧,还有部分对欧及对一带一路出口品种有望困境反转,例如储能逆变器、军贸、民航供应链等。

对于投资而言,出口链难以提估值(难追踪、汇兑/关税/运价/地缘政治等干扰因素太多),主要挣业绩的钱。历史来看出口链公司估值主要在10-30X之间波动,中枢在15X左右,23-24年出口链景气代表宇通客车估值最多给到了25X左右。

因此,建议首选处于景气扩张阶段的摩托车、海风、工程机械,次选有望困境反转的储能逆变器、军贸、民航供应链。对于处于降速阶段的对美出口链,优选有自主品牌/开店/拓份额等供给侧逻辑的龙头,如部分家居、四轮车龙头。

本文作者:刘晨明、郑恺、杨泽蓁,来源:广发证券,原文标题:《全球股市对特朗普关税脱敏的背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