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非银孔祥:低利率+高不确定性时代下,普通投资者如何科学配置资产?

7月16日,国信证券首席非银分析师孔祥做客华尔街见闻直播间「大咖会客厅」
7月16日,国信证券首席非银分析师【孔祥】做客华尔街见闻直播间「大咖会客厅」,深入剖析低利率与高不确定性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如何通过公募基金、ETF、银行理财及保险资管实现资产稳健配置与增值。直播回放请点击→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如何配置资产?

1、当前国内存款利率不断下行,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持续走低,但它似乎仍是普通投资者的首选配置方式。您怎么看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孔祥: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讨论。我认为,背后是低利率叠加高不确定性的环境,导致了居民资产配置行为的变化。

从数据看,2020年疫情后居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体现在存款占比显著上升。2022年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债券市场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那时我们判断,居民风险偏好处于低位。

低利率意味着大家对资产回报的预期要下降;而高不确定性加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投资难度更高。这种情况下,理财的“稳健”和“低波动”就变得更受欢迎。

过去大家把银行理财当成是存款替代,但2022年之后认知发生转变,银行理财自身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更注重在低波动和稳健收益之间寻找平衡。例如一些“日开”类理财产品,锁定期短、收益相对稳定,很受欢迎。

一个很现实的背景是:当前三年期存款利率从2022年的2.5%跌到现在的1.5%以内,过去靠卖房存款获得稳健收益的策略,现在可能难以覆盖基本生活开支。因此,很多居民将资金转向银行理财。

理财市场的规模也在恢复:2022年跌到27万亿,现在又回升到超31万亿,创出新高。“存款搬家”正在发生,资金从存款流向理财。

但也要看到,理财仍有局限性。未来在资管新规要求下,利用资金池平滑收益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如果仅依赖债券配置,收益也可能持续下降。就像日本,当无风险收益率降得太低,货币基金直接被清盘,居民干脆现金储蓄。

所以现在银行理财面临一个新十字路口:虽然当前收益率仍高于存款,能吸引增量资金,但未来如果缺乏可持续收益来源,可能面临规模收缩的风险。这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也开始参与公募基金投资。您认为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核心差异在哪?

孔祥: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公募基金近年的增长,更多体现为结构性变化,并非简单的数量增长。比如:

  • 主动转被动:越来越多资金从主动管理转向了指数类和ETF产品。

  • 居民参与加深:以前更多是机构买基金,现在居民投资者也在积极参与。

如果看公募基金的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

  • 2006-2007年:第一波爆发,得益于牛市中金融、地产、有色等板块的超额收益,基金作为专业投资工具被认可。

  • 2013年前后:第二波增长来自于互联网+渠道创新,比如余额宝将货币基金线上化,极大提升了用户触达效率。

  • 2019-2021年:第三波是结构性牛市下的行业轮动,新能源、出海、电动车等新赛道带来持续景气,公募基金通过高频调研、紧跟产业趋势,产生了显著的主动管理超额收益,很多基金经理当年年化回报超20%。

相比银行理财,公募基金更依赖投研能力和产业判断,也更强调风险暴露和收益弹性。银行理财主打“低波稳健”,而公募基金则可以参与更具成长性的资产,获取超额回报,当然也相应承担更高的波动。

近两年,基金行业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一方面通过降费来增强客户获得感;

  • 另一方面鼓励产品创新,如指数增强、固收+、行业主题等,提升基金产品的绝对收益能力。

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们看到“主动权益”出现明显回归,无论是AI、港股创新药,还是新消费,各赛道都有代表性的机会,主动型基金整体跑赢指数5-10个百分点不等。这也说明,投资人开始重新重视主动管理的价值。

总的来看,理财强调的是稳健,而公募基金是在为客户寻找更多的超额收益来源——要么通过固收+来增强收益确定性,要么通过产业趋势捕捉,实现更高成长性的回报。

3、您觉得普通个人投资者怎样投资基金,才能获得相对确定性较高的收益?

孔祥: 这问题挺难回答。公募基金和上市公司数量差不多,基金品种很多,选起来不简单。给大家几点思路:

  • 底仓策略:如果看好指数行情,可以配置基础的宽基指数基金,或者筛选过的Smart Beta策略,比如红利基金,作为底仓。

  • 优选主动权益基金:选择那些长期业绩好、风格稳定的主动管理基金,起到“增厚”收益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基金投顾和公众号会分享投资经理访谈和选基建议,大家可以关注。

  • 持续学习:投资是长期学习过程,要不断获取信息、研究产业和市场环境。风格切换很常见,比如大市值和成长股轮动,背后是产业、货币和制度环境的共振,投资者需要跟上这些变化。

如果觉得难,懒人法则是做多元资产配置,比如美股宽基指数、黄金、债券、现金各占25%,长期收益稳健,回撤低,赚取多元配置红利。

总之,投资理财既严肃又漫长,需要持续精进和学习。

4、现在很多投资者通过ETF配置资产,您觉得ETF会成为未来重要趋势吗?

孔祥: 是的,ETF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和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大致持平,且已从股票延伸到债券,品类丰富。

ETF受欢迎主要有几个原因:费率低、政策支持、机构资源集中。公募基金正在快速被动化转型,这个过程中国用了三五年,美国用了三四十年。

ETF是很好的配置工具,适合机构和散户,能淡化个股差异,更聚焦行业机会,流动性好,逻辑清晰。相比投个股,长期看机会更多。

但ETF不是完全定型的产品,关键是需要头部机构和专业服务的引导。券商、公募、银行等渠道要帮投资者“拿得住、拿得稳”,平滑净值曲线,及时沟通市场变化和机会。

另外,互联网机构也在做线上分发和知识服务,帮助投资者把握买点和止盈点。

总体来说,ETF是个好工具,但要成为成型的投资产品,还需要投资顾问力量,帮助客户管理波动和心理,才能实现稳健的长期回报。

5、关于保险资管,大家一般觉得保险是成本开支,您怎么看保险资管的投资及其标的?

孔祥: 保险这块要分两部分讲:保险产品和保险资管。

保险产品方面,大家日常买的多是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医疗险,主要是为家庭顶梁柱等提供保障,避免因疾病或意外带来家庭收入风险。理财功能其次,保障优先。

理财功能上,保险理财产品通常有预定利率合同,收益较稳定。最近两年,特别是2022年底起,银行渠道推出了3.5%左右的高定价保险理财产品,吸引大量资金。

资金积累后,保险资管面临投资难题,需要匹配收益、流动性和久期。比如产品定价3.5%,资产端必须收益高于此,且要和负债期限匹配。保险负债平均久期约20年,资产端需要投长期债券,比如10年以上的国债,满足久期匹配要求。

流动性也重要,每年保险公司要支付大额赔付(约保费的1/3),所以必须留足流动性资产。

保险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约40%,偏好长期利率债(如30年国债);其次是非标资产,过去多为房地产融资,但这类资产可得性下降。最近几年,保险公司增加了稳定高分红股票配置,利用新的会计准则将股价波动与利润表分离,增强利润稳定性。

结果是,保险资金流入股市,尤其偏好银行股与保险股,这推动了股市轮动和红利行情延续。

总结来看,保险资管的主要增量配置是长期国债、地方债和高分红股票。

6、考虑到低利率和高不确定性,您能给普通投资者一个综合的理财建议吗?包括公募基金、ETF、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

孔祥: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给个思路,核心是均衡配置和财富分配。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 流动性管理(约10%) 适合现金类理财、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优点是流动性好,满足日常资金需求,部分能做到T+0或T+1到账。

  • 长期保障(约5%) 买保障型保险,优先保障后理财。若有储蓄习惯,可考虑高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

  • 保值资产(约20%-30%) 偏向“固收+”类理财或公募基金,年化收益稳定在4%左右,季度正收益。这类产品主要战胜CPI,长期抗通胀。

  • 长期增值(剩余约55%-65%) 底仓可用ETF或smart Beta ETF,基于指数打底,再加主动权益基金,由有成熟投资理念的经理操作,实现“核心+卫星”配置。

总体来看,这四类配置能平衡流动性、保障和财富稳健增值。

此外,建议理财不要与实物资产对立。优质房地产、黄金等另类资产也有其独特价值。比如房地产流动性较低,黄金受全球定价影响大,长周期来看具备配置意义。

配置比例要结合个人风险偏好和信息环境调整,这里不多赘述。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见闻大师课·年度会员】权益中的直播专栏「大咖会客厅」

了解更多大师课会员权益,请点击此处或下图

风险提示:大师课为甄选第三方合规机构人士,讲授投研理论课程之平台,所授内容不构成对任何具体产品的买卖或投资建议。平台课程所表述的意见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华尔街见闻意见或观点,也不解决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平台不对任何与您依赖课程观点或信息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