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出口美线海运运价或持续承压。
全球航运分析机构Xeneta数据显示,自6月1日以来,亚洲到美国西海岸的平均即期运价已暴跌58%,亚洲到美国东海岸的运价也下滑46%。运价回落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全球航运运力严重供大于求,加上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影响,导致贸易路线重新洗牌。
该机构还警告,2025年亚洲出口至美国的海运运价将进一步下滑,因为供给过剩局面仍将继续。供应方面,下半年将有更多新船加入市场。需求方面,欧洲经济不振、关税政策下贸易需求放缓的困境仍未解决。
日本三大航运公司——川崎汽船、商船三井、日本邮船合资成立的Ocean Network Express也在最新财报中表示,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不确定性,他们难以判断下半财年的市场前景。
船多货少,船公司靠取消航次来维持运价
Xeneta首席技术官Erik Devetak指出,全球运力严重过剩,这将持续左右市场。
尤其在亚洲部分国家对美出口受压、欧洲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航运公司为了避免价格崩盘,只能通过取消航次来减少供给、维持运价。
事实上,今年5月下旬和6月初的那一波海运小反弹,仅仅是因为企业抓住“特朗普暂缓加税”的窗口期提前出货,但反弹短暂,随即又被过剩运力压制,运价重新走弱。
全球物流巨头DHL指出,早夏从亚洲到北美的运输量激增,但这波反弹很快被反转,因为航运公司此前急于在跨太平洋航线上增加运力,试图抢占早期收益,但现在随着需求动能减弱,运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物流系统也表现出异常的顺畅,间接反映了贸易需求疲软。
高盛在8月4日发布的供应链追踪报告中指出,美国境内物流系统当前非常顺畅。高盛称,上一次这么通畅,还是2023年12月,意味着港口运输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畅通水平,也间接反映出跨境货量大幅减少。
红海绕航吸收10%运力,拖底运价
虽然整体市场运力过剩,但红海航线的地缘冲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压力,为运价提供一定支撑。很多船公司选择避开红海,转而走更长的非洲好望角路线,导致整体航程拉长,约10%的全球运力被“吸收”。
另一方面,部分船公司为了规避特朗普关税,选择跳过美国港口,改道至其他市场。这些绕行路线使得单程航行时间更长,消耗更多船只运力,从而减少市场上可用运力。
虽然亚洲对美出货走弱,但运价形成区域性分化。Jefferies研究机构指出,7月份美线运量将继续下滑,跨太平洋运价或将触及年内新低,但对欧洲和拉美的运价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