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的债市江湖:17万亿交易背后的资产扩张“困局”

何安屿
既需要扩张,也需要平稳

在经济缓慢寻底,银行间市场利率不断下行的不利环境之下,身负“盈利”目标的中小银行们,正通过债券交易来重塑业务与收益的结构。

根据最新统计,刚过去的七月份,内地城农商行合计的现券交易金额突破17.24万亿元,创下2025年初以来的单月新高,这一规模甚至超越大行与股份行的总和,也预示着中小银行在债市中的“主流”地位的来临。

同时,此前发布的一季报显示,由债券交易收益撑起的“投资收益”科目正日益成为中小银行利润的“重要一极”,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首要一极”。这虽然缓解了存贷业务不振背景下的利润表压力,但也带来了或新、或旧的诸多挑战。

而随着这个现象的逐步蔓延,台前幕后还潜藏着不少隐蔽的”故事”。

现券交易热度升温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现券交易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五月以来,两类银行的交易金额持续攀升,刚过去的7月中,城商行的现券交易金额约10.92万亿元,农商行约6.32万亿元。

两者合并计算,合计金额高达17.24万亿元。这一水平创下年初以来新高,表明中小银行在债券市场上的活跃度不断提升。

17.24万亿元不仅是中小银行月交易额的年内新高,更因其超越了大行与股份行的总和,而昭示着债券市场的一个新的“时期”到来。他也预示着中小银行在债市中的“江湖地位”正在上升,并很可能已经对债券市场的趋势和表现特征造成影响。

另外,从月数据来看,城农商行在一季度的交易金额就出现逐月增加的趋势,而二季度初有所波动,但从5月起再度回升,且城农商行的主力买卖行为较为一致。这种走势强烈的显示出中小银行“在市场调整中逐步加大债券配置”,“利用市场波动积极寻找收益”的动机

发展投资业务是现实选择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还有许多背景值得“咀嚼”。

一方面受经济探底企稳的影响,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近两年持续疲软,最新披露的银行一季报和半年报信息都显示出各家银行的收益开始从高速增长或正增长,逐步转入持平甚至负增长的情况。而营收情况更要落后于利润表现。

同时,在整体业务盘子趋凉的过程中,具备品牌和资金优势的大银行们又往往会选择业务下沉,进入中小银行的“舒适区”,这令得中小银行的业务受限更加明显,亟需拓展空新的业务空间。

两厢夹击之下,中小银行做强市场交易、争取投资收益就成为了现实的选择。

投资业务占比日渐突出

根据此前发布的银行一季报,截至今年3月末,有30家A股上市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0%,相较去年进一步提升。而且,部分中小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比更高于30%。

例如,重庆银行的金融投资规模在一年内增加了1227亿元,一季度同期从2632亿元增至3859亿元。

而浙江一家城商行更是出现了”买债多过放贷“的现象,其金融投资占比为45.51%,充分显示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取向。

此外,还有包括贵阳银行、上海银行等在内的8家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40%。

而根据各大银行一季度报,对于金融投资重视的银行,确实往往有着较好的业绩增速。一季报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一半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在20%~90%。投资收益拉动中间收入,中间收入又贡献于整体业绩的特征,在银行业绩报表中普遍存在。

当中小银行面临的“气候环境”开始变迁,各家银行对于金融投资日益重视和仰仗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构成了债市”江湖“的新的时代特征。

 新的挑战还在”前头“

追逐投资收益之路,其发展的”天花板‘是否能如传统的存贷、手续费收入那样高?营业收入增速的是否能如传统业务般可持续?

按照一些研究人士的看法:未必!

一方面,投资收益的兑现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依靠卖出压舱老债,不太可能对营收产生持续贡献。根据一家中字头券商的研报,整体上看,农商行OCI账户剩余老券的累计浮盈兑换估计并不能支持很多年,部分机构的兑现持续时间或许就是几个季度。

另一方面,投资业务的规模提升也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部分中小银行前期通过增加投入、提升交易杠杆,把握了债市的阶段性机会,这样的增速不太可能一直维持。

更关键的是,投资收益本质上是投资管理团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考校,中小银行的投资和研究能力能否支持未来高比例投资的需要。近几个季度的高收益是市场趋势推动,还是独到的能力判断?这些问题都需要反思。

而这自然也会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管机关金融市场司负责人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当前环境下补充收益、服务实体经济,但也强调要保持投资合理的“度”,防范信用和利率风险。

这句提醒颇为中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