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逐步企稳,银行间市场利率不断下行之际,中小银行正通过债券交易来重塑业务结构与收益来源。
根据最新统计,刚过去的七月份,内地城农商行合计的现券交易金额突破17.24万亿元,创下2025年初以来的单月新高,这一规模甚至超越大行与股份行的总和,也预示着中小银行在债市中的“主流”地位的来临。
同时,此前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债券交易斩获的投资收益越来越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一极”。
而这个现象的台前幕后,或许预示着不少潜在的”故事”。
现券交易热度升温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现券交易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五月以来,两类银行的交易金额持续攀升,刚过去的7月中,城商行的现券交易金额约10.92万亿元,农商行约6.32万亿元。
两者合并计算,合计金额高达17.24万亿元。这一水平创下年初以来新高,表明中小银行在债券市场上的活跃度不断提升。
从月数据来看,城农商行在一季度的交易金额逐月增加,二季度有所波动,从5月起再度回升,买卖行为较为一致。这种走势反映出中小银行在市场调整中逐步加大债券配置,利用市场波动积极寻找机会的想法。
金融资产占比日渐突出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还有许多背景值得“咀嚼”。一方面受经济探底企稳的影响,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相对疲软。同时,大银行业务下沉,令得中小银行的受限更加明显,亟需拓展空新的业务空间。而市场交易则称为现实的选择。
根据此前发布的银行一季报,截至今年3月末,有30家A股上市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0%,相较去年进一步提升。这些银行不仅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也有一些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例如,重庆银行的金融投资规模在一年内增加了1227亿元,一季度同期从2632亿元增至3859亿元。浙江一家城商行更是出现了买债多过放贷的现象,其金融投资占比为45.51%。
此外,还有包括贵阳银行、上海银行等在内的8家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40%,显示了中小银行面临的“江湖”,已经开始发生变迁,各家银行对于金融投资日益重视和仰仗已成为一种趋势
银行债券投资宜稳健“适度”
而根据各大银行一季度报,对于金融投资重视的银行,确实往往有着较好的业绩增速。
一季报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一半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在20%~90%。投资收益拉动中间收入,中间收入又贡献于整体业绩的特征,在银行业绩报表中普遍存在。
不过,投资收益的兑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依靠卖出压舱老债,不太可能对营收产生持续贡献。根据一家中字头券商的研报,整体上看,农商行OCI账户剩余老券的累计浮盈兑换估计并不能支持很多年,部分机构的能力或许就是几个季度。
这当然会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管机关金融市场司负责人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当前环境下补充收益、服务实体经济,但也强调要保持投资合理的“度”,防范信用和利率风险。
这句提醒颇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