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艺术品估值暴跌,艺术品与虚拟资产市场冰火两重天?

9月26日,佳士得将携赵无极巨作《17.3.63》登陆香港亚太区总部举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此次拍卖的《17.3.63》作品创作于1963年,估价区间7000-9000万港元,距离2018-2019 年期间作者三幅相近尺幅的1960年代作品拍卖平均成交价下跌约40-50%。同时期内,虚拟资产市场头部币种比特币价格由2018年5月26日(赵无极相似尺幅1960年代作品《28.02.67》拍品终止拍卖日)至今暴涨16倍。

9月26日,佳士得将携赵无极巨作《17.3.63》登陆香港亚太区总部举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此次拍卖的《17.3.63》作品创作于1963年,估价区间7000-9000万港元,距离2018-2019 年期间拍出的作者三幅相近尺幅1960年代作品成交价下跌约40-50%。同时期内,虚拟资产市场头部币种比特币价格自2018年5月26日(赵无极相似尺幅1960年代作品《28.02.67》拍品终止拍卖日)至今暴涨16倍。

赵无极 (1920-2013)《17.3.63》油彩 画布 130 x 97.2公分(51 1/8 x 38 ¼英寸)1963年作,估价:港元70,000,000 – 90,000,000 (文章及封面图片来源: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此前,赵无极的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出色,尤其是一些巨幅作品和“无境时期”的作品,屡创天价。2018年,他的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在香港苏富比以5.1亿港元成交,创下当时香港拍卖史上最高价,也刷新了赵无极的世界拍卖纪录。赵无极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对他的认可度有关。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

然而,艺术品与虚拟资产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近期又隐约出现了反转的迹象。

8月14日,香港金管局及证监会就稳定币相关市场波动的联合声明:对于近期出现与稳定币概念相关的市场波动看似源于拟在香港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从事相关活动或探讨此类计划可行性等相关的公告、新闻、社交媒体帖文或市场揣测。部分声称亦提及近期曾与香港金融监管当局接触。金管局重申,在考虑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时将采取稳健及审慎方式,并设立较高的门槛。金管局强调,表达意向或提交稳定币牌照申请,以及金管局与相关机构的沟通,只是申请牌照的过程,最终获发牌照与否将视乎申请是否符合发牌条件。鉴于这些计划或申请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上述由市场情绪或投机驱动的波动突显了在市场狂热时保持警惕的必要性。股价剧烈波动可能导致非理性决策,使投资者面临不必要的风险。有见及此,金管局与证监会呼吁公众应保持谨慎,深入分析相关资讯,避免只基于市场炒作或价格势头作出非理性投资决策。公众应谨记在波动环境中作出深思熟虑及有根据的决定,对于减低风险至为重要。

由此,另类投资品市场的热度是否会出现由虚向实的转变?

借助AI分析与梳理,虚拟资产与艺术品的共同性 “非实物价值载体”—— 其核心价值不依赖物理属性,而依赖人类对 “意义、稀缺和共识” 的集体建构:

价值的主观性与共识性

两者的价值均不依赖于 “物理实用性”,而更多源于市场共识和主观认可

  • 艺术品的价值并非由材料成本(如颜料、画布)决定,而是取决于其文化意义、艺术家声誉、历史背景以及收藏市场的共识(例如梵高的《星月夜》价值源于艺术史地位和全球公认的审美价值)。

  • 虚拟资产的价值同样与 “实用性” 关联较弱(如 NFT 本身不具备物理功能),其价值来自用户对其稀缺性、象征意义或背后故事的认可(例如 Beeple 的 NFT 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售价超 6900 万美元,核心源于数字艺术领域的共识)。

稀缺性作为核心价值支撑

稀缺性是两者维持价值的关键前提,且 “稀缺” 可通过人为设计或天然属性实现。

  • 传统艺术品中,原作的唯一性是稀缺性的核心(如达芬奇《蒙娜丽莎》仅存一幅);限量版画、签名作品则通过 “限量发行” 来保证稀缺性。

  • 虚拟资产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稀缺性:NFT 依托区块链的 “不可篡改” 特性,确保每个数字作品的唯一性;虚拟地产(如 Decentraland)通过平台设定 “固定数量的地块” 保证稀缺性。

收藏属性与投资属性的叠加

两者均兼具 “收藏” 和 “投资” 双重属性,购买行为既可能出于情感偏好,也可能出于增值预期。

  • 艺术品收藏者可能因 “喜爱作品风格” 而购买,也可能因 “预判其未来升值” 而投资(如藏家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预期未来知名度提升)。

  • 虚拟资产的持有者同样如此:有人收藏 NFT 是因为认同其数字艺术价值,有人则将虚拟货币、虚拟地产视为 “资产配置工具”,期待通过市场波动获利。

产权确权的必要性

两者均需明确 “所有权” 以保障价值,且产权界定是交易和流通的前提。

  • 传统艺术品通过鉴定证书、收藏记录等方式确权(如拍卖行出具的真伪鉴定报告),版权则通过法律条款保护(如画家对作品的复制权、改编权)。

  • 虚拟资产通过技术手段确权:NFT 通过区块链记录所有权转移,每笔交易可追溯,确保 “谁是持有者” 不可篡改;虚拟货币的所有权则通过私钥验证,实现去中心化的产权界定。

文化与象征意义的承载

两者均是文化符号的载体,承载着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审美或社会情绪。

  • 传统艺术品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媒介:中国画中的 “山水意境” 承载着东方哲学;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思维变革。

  • 虚拟资产同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NFT 可承载数字时代的亚文化(如加密朋克系列 NFT 代表早期区块链社区的反叛精神);虚拟地产则成为元宇宙文化的 “物理载体”,反映数字原住民对 “数字空间主权” 的追求。

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与波动性

两者均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且价格受供需、趋势和投机行为影响,呈现较强波动性。

  • 艺术品交易依赖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画廊等渠道,价格可能因 “艺术家事件” 等因素剧烈波动(如 2021 年巴斯奎特作品成交价突破 1.1 亿美元,创当代艺术纪录)。

  • 虚拟资产的交易更依赖去中心化平台(如 OpenSea、Blur),价格波动更为频繁:NFT 可能因 “名人带货” 单日暴涨数倍,也可能因市场降温而大幅贬值;虚拟货币的价格更是受政策、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呈现高波动性。

究竟另类投资品市场的热度会是由虚向实还是由实向虚?又或是虚实交融—— 虚拟资产与艺术品“非实物价值载体”的共性使两者在数字化时代逐渐融合(如传统艺术品发行 NFT、虚拟资产被纳入艺术展览),成为跨越物理与数字世界的价值符号。

市场问题的答案,且待市场来回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