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速腾聚创(2498.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财报发布后,今日股价上涨超9%。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为人民币7.83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二季度总营收达到人民币4.55亿元,同比增长24.4%,环比增长38.9%。
盈利能力的改善尤为显著。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6%大幅提升至25.9%;第二季度毛利率达到27.7%,已是连续第六个季度稳步上升。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4.5%,至人民币1.486亿元。
数据背后是两条迥异的业务曲线。
增长的引擎来自机器人业务。第二季度,用于机器人及其他领域的激光雷达销量达到3.44万台,同比猛增631.9%。整个上半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达到人民币2.207亿元,同比增长184.8%,毛利率高达45.0%。
与此同时,作为主营业务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应用板块则在进行战略调整。上半年,用于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销量为22.05万台,同比减少6.0%;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003亿元,同比减少17.9%。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收入下滑,ADAS业务的毛利率却从去年同期的11.2%提升至17.4%,财报将其归因于原材料成本优化及自研SOC芯片的采用。
一升一降之间,市场看到的,是一家公司正以高增长、高利润的新业务,为核心业务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提供缓冲。这构成了理解速腾聚创当前价值的关键。
财务报表的两条曲线
速腾聚创的这份中报,整体财务数据勾勒出了一家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的公司。
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达到人民币4.55亿元,同比增长24.4%,环比增长38.9%。上半年总营收为人民币7.83亿元,同比增长7.7%。更关键的指标是毛利率,第二季度达到27.7%,上半年为25.9%,这已是连续第六个季度稳步上升。同时,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4.5%,至人民币1.486亿元。
盈利能力的改善,源于两条曲线的此消彼长。
第一条曲线,是机器人业务的“暴走”。
这是增长的故事。第二季度,用于机器人及其他领域的激光雷达销量达到3.44万台,同比猛增631.9%。整个上半年,该业务板块的收入达到人民币2.207亿元,同比增长184.8%。这条曲线不仅陡峭,而且利润丰厚。其毛利率在第二季度高达41.5%,上半年为45.0%,远高于公司整体水平,成为拉动整体盈利能力的核心引擎。
第二条曲线,是ADAS业务的“换挡”。
上半年,用于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销量为22.05万台,同比减少6.0%;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003亿元,同比减少17.9%。
收入的暂时性下滑,有其明确的背景。财报解释,这主要是由于与两家主要整车厂客户的产品周期调整有关,其中一家客户转向其战略一级供应商开发的产品,而另一家则在其车型上取消了激光雷达的配置。
但比收入数字更具前瞻意义的,是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尽管收入下滑,ADAS业务的毛利率却在2025年上半年从去年同期的11.2%大幅提升至17.4%。这背后,是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优化,以及更重要的——采用了自主研发的SOC处理芯片,其成本显著低于此前向第三方采购的FPGA芯片。
两条曲线的分化,展现了一种成熟的战略执行力。
机器人业务并非副业,它已在关键时刻成长为一个高增长、高利润的独立引擎。它产生的现金流和利润,为核心的ADAS业务进行必要的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资金和时间窗口,平滑了转型的阵痛。ADAS业务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毛利率反而提升,这本身就是新一代数字化平台成本效益的有力证明。公司正在主动地用更高质量、更高利润率的新业务,去置换利润空间有限的旧业务。
数字化的武器库:从E平台到EM平台
速腾聚创的技术战略,是一场从模拟到数字的根本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相机从胶片时代进入数码时代。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公司自研的SOC芯片。
激光雷达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从系统光机架构的创新,走向了更深层次的“芯片战争”。速腾聚创的优势在于,将核心的接收系统和回波特征识别功能集成到一颗SOC芯片上。这不仅精简了链路、降低了功耗,更让激光雷达的性能可以遵循摩尔定律不断提升,构筑了坚固的护城河,足以应对来自竞争对手和主机厂自研的双重挑战。
这个数字化的武器库,由两大平台构成。
E平台:全固态的基石
E平台是行业首个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平台,基于自研的CSOC芯片打造。其首款产品“伊万”(Evan,即E1),被定位为L3及L4级别自动驾驶大广角与补盲激光雷达量产的唯一选择,同时也是机器人激光雷达的最优选项。针对机器人领域,还推出了专用产品“伊万R”(E1R)。
E1已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投入量产,成为行业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全固态激光雷达。公司预计,2025年E平台系列产品的出货量将达到六位数。
EM平台:长距离激光雷达
EM平台是专为长距离探测而生的数字化平台,基于自研的SPED-SoC芯片,旨在解决雨雾等恶劣天气下的点云质量问题。该平台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分别瞄准不同战场:
- EM4:当前行业唯一一款超过500线并可量产的数字化激光雷达,是L3及L4级别主感知雷达的利器。
- EMX:一款真正的192线激光雷达,为广阔的L2+高阶辅助驾驶市场提供了性能最优解。相较于友商上一代基于模拟架构的64线产品,EMX在数字化架构和芯片的加持下,实现了分辨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优势,是一种“架构与芯片层面上的断代领先”。
这两款产品都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进入大规模量产交付。
速腾聚创的产品管线并非简单的型号堆砌,而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层次分明的武器系统。EMX是攻占L2+主流市场的“攻城锤”,EM4是抢占L4技术制高点的“精确制导武器”,而E1则是巩固L4生态(补盲)并同时引爆机器人增长曲线的“多功能战车”。这个全面的产品组合,不仅能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精准打击,还创造了显著的交叉销售机会,将客户深度锁定在自身的生态系统之内。
在对技术要求最为严苛的Robotaxi领域,数字化激光雷达已全面取代了旧的机械式产品。速腾聚创宣称已占据该领域90%的市场份额。
“EM4+E1”的组合,已成为新一代Robotaxi的首选配置,并已与全球8家头部客户完成产品量产验证。其客户名单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领军者:滴滴自动驾驶、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以及多家北美头部的Robotaxi和Robotruck公司。
新发布的EM平台正在ADAS市场掀起波澜。在发布后的半年内,已斩获来自8家主机厂的45款车型定点。
其中,包括一项来自“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企”多达32款车型的独家供应定点。其定点范围已覆盖全球,包括日本(成为两家Top2车企的独家供应商)、北美和欧洲(包括一家头部豪华汽车合资品牌)的核心市场。
2025年6月,公司完成了第10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的交付,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Robotaxi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正转化为ADAS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对于乘用车企而言,选择一个在最严苛的L4场景中得到验证的供应商,无疑是技术和品牌上的双重保障。当一家车企可以向消费者宣称“我们使用的激光雷达与全自动驾驶汽车同款”时,这便从一个技术参数,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安全和科技品牌背书。Robotaxi的成功,为ADAS业务的扩张提供了最有力的“信任状”。
机器人业务的客户群已突破3200家。其增长由多个垂直领域的突破共同驱动:
- 割草机器人:与全球Top5厂商中的多家达成独家合作,订单规模达到七位数。
- 无人配送:与国内的美团、新石器、白犀牛,以及北美的头部外送平台和COCORobotics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 具身智能:与宇树科技等超过20家全球领先的具身机器人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公司维持2025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达到六位数的指引,并表示有信心“稍稍超过预期”。
下一个前沿:机器之眼
推出AC(ActiveCamera)平台,标志着速腾聚创的雄心已超越激光雷达硬件供应商,剑指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底层技术平台公司。
AC被定义为一个全新品类——“真正的机器人之眼”。它是一款“all in one”的传感器,能直接输出RGBD数据,在硬件层面就将激光雷达的几何精度、摄像头的语义信息和IMU的姿态数据进行了高效时空同步融合。
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深度传感器(如英特尔的RealSense)在户外强光下性能差、精度不稳定的痛点。一旦解决,将可能解锁工业自动化和消费级应用(如实时3D环境建模)的巨大市场。
AC平台配套了“AI-Ready”生态,包括开源算法、SDK和工具链,旨在为整个机器人行业提供开发便利,形成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的闭环,从而建立一个具有高粘性的技术平台。
AC平台的推出,可以看作是对“纯视觉”路线的一种战略回应。通过创造一个原生融合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传感器,速腾聚创正在为所有机器人(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的“融合优先”感知路线奠定硬件基础。它押注的未来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并非单一传感器的胜利,而是多模态传感器的智能融合。而速腾聚创,正致力于成为那个为融合未来提供核心硬件和软件工具的公司。
财报中的数字,描绘出一家公司在巩固当下领导地位的同时,正有条不紊地构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