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长安交出半年报,成色几何?

增量未增收。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黄昱

整合为独立新央企之后,长安汽车首份财报出炉

8月22日,长安汽车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的半年报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以135.5万辆的销量创下近8年同期新高

然而亮眼的销量数字并未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长安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726.91亿元,同比下降5.25%。归母净利润22.91亿元,同比下滑19.09%。

体现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长安汽车的盈利能力尚有待改善。在本报告期,长安汽车的毛利率为14.58%,同比增5.64%,但净利率却只有2.47%,同比减15.79%。这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挑战。

销量创下近8年同期新高,但营收不增反降,这与当前汽车行业近几年“以价换量”的竞争不无关系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汽车销售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但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4.8%,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5%的利润率。

说明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普遍影响了行业企业的利润面对行业情形,长安汽车需要提升自家产品的竞争力,以提升单车售价,进而实现“增量又增收”。

另外,从财务指标来看,长安汽车的现金流状况同样令人担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86.07亿元,同比下降350.57%。

 

这一变化与政策的变化有关。自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发布后,长安汽车等17家车企陆续声明支付账期不超60天。长安汽车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余额较年初降低约31%,周转天数减少50天。

这一举措虽然履行了社会责任,却短期导致长安汽车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流出。可见,当前的现金流,是长安汽车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体现。

不过,在长安汽车的财报中,能具体看到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成绩。2025年上半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45.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9.1%。6月单月销量更是突破10万辆。

长安汽车目前已构建了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三大数智化新能源品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品牌矩阵,覆盖了不同的细分市场。

其中,深蓝汽车全球累计交付量已突破50万辆,长安启源Q07发布首月订单就突破了3.1万辆。阿维塔则定位高端智能电动市场,在智能化方面与华为深度合作,其产品在技术和体验上持续升级,已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

然而,长安的新能源品牌在上量之后,业务仍面临盈利挑战。从两大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来看,2024年年报披露深蓝亏损15.7亿,阿维塔亏损40.2亿。

尽管2025年半年报虽未披露具体亏损数据,但行业人士认为,没有披露就意味着,在业务层面的挑战依旧持续或将继续受到汽车行业“以价换量”的影响。

不过,后半年开始,长安汽车将开启全新的叙事。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独立央企。新集团整合117家分子公司资源,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航道,形成与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并立的“三巨头”格局。

民生证券的分析师认为,新集团成立有助于深化资源整合、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长安汽车的治理效率和国际化运作水平,助力新能源车快速发展。

整合为独立央企,长安汽车固然可以获得多方面优势,但也面临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研发获得竞争力必不可少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研发投入32.84亿元,同比增长12.76%,占营收比重达4.5%。 

面向未来,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集团计划未来10年在新汽车领域投入2000亿元,并新增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以加速技术探索向产品变现的转化,持续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阶段性的研发投入已经有了具体的产出。今年2月,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并宣布从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致力于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在关键技术方面,长安汽车预计今年底将实现固态电池的功能样车首发,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今年底还将完成全新一代飞行汽车试飞;20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生产下线应用。

全球化布局是长安汽车的另一个战略重点。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微增5.1%。海外利润贡献超30%。长安汽车通过“海纳百川”计划积极拓展业务。泰国罗勇工厂的正式投产这也意味着,长安汽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生产战略取得了重要突破。

上述民生证券的分析师表示:“我们看好长安电动智能转型,叠加华为智能化赋能,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896/2,095/2,335亿元。”

当前,汽车行业的战局还在继续。而属于新央企长安汽车的挑战与机遇,也在继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