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赶集」到「私人微服出巡」:小包团如何重塑旅游的想像?

上一篇《讲明去玩》游记提及到早前有幸受到西安旅行社邀请,以「小包团」模式游历了十三朝古都。这次体验让...

上一篇《讲明去玩》游记提及到早前有幸受到西安旅行社邀请,以「小包团」模式游历了十三朝古都。这次体验让拥有多年旅行团策划经验的笔者产生了好奇及反思,这种由专车接送、司机兼任导游的点到点服务,将自由行的灵活与跟团游的便利巧妙融合的「小包团」,是否已经取代传统旅行团成为市场的新宠?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鸿沟

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让读者们了解两种旅游模式的分别。笔者认为的传统旅行团是由数十名互不相识的游客共享一辆大巴,遵循由旅行社策划员精心安排的固定线路,其核心是「标准化」—— 标准的行程、标准的团餐、标准的讲解,当然也有些不可避免的标准化购物环节。游客会被高效地引导着去完成已规划好的线路。看似负面、但却能令旅游品质统一化,亦有专业人员替客人筛选了哪里是值得去的地方,避免有过多「踩雷」的情况。而小包团则是旅游内容数字化与自媒体经济时代共同「孕育」出来的产物。它彻底颠覆了「标准化」的逻辑,将核心转向了「个性化」。例如:行程可随时微调,满足临时起意,真正做到「我的旅程由我做主」;在餐饮的自由度亦较传统旅行团高,不饿时可以随便在街边吃个肉夹馍,也不用怕团餐味道不合胃口。

为何旅客愿为「微服出巡」买单?

现代旅客(尤其是家庭和情侣),往往追求品质与私密,不再将「低价」作为首要目标。他们愿意为舒适、私密和高

品质的服务支付溢价。正如我在西安旅程所感受到的,小包团的确有那种「不用自己太操心,但一切又尽在掌握」的尊贵感。而网络平台及自媒体的兴起令旅游内容比往昔普及得多的情况下,很多旅客已经有足够能力去掌控自己的行程、而不是被动地跟随大流,让「去哪儿、玩多久、吃什么」这些问题的决定权回到了旅客自己手中。最后是小包团的场景,能让家人或朋友能更专注于彼此的交互,创造共同的美好回忆。就像笔者在《讲明去玩》不断提醒各位男士应该如何持续让女伴开心,从分享一个肉夹馍到果断为汉服照的精修买单,这些细腻的交互在旅行团中是比较罕见的。

小包团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小包团的崛起对传统旅游行业无疑是一个冲击,它对传统旅行团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也可以是一个机遇。首当其冲是习惯了设计「大而全」标准化线路的策划员,面对小包团「小而精」、高度客制化的需求,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传统旅行团的组织架构和固化的操作流程,难以灵活应对碎片化、个性化的订单。其次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导游和司机转向经营自己的小包团业务,传统旅行社不仅流失了核心服务人才,也失去了对高端客户的吸引力。但笔者认为这正是传统旅行社能够以最低成本达到业务转型的机会。正因为小包团崛起,为旅游业界催生了一批专才。他们不再是单一功能的普通雇员,而是集导游、司机、行程规划师、摄影师于一身的「旅游超级英雄」。这对旅游从业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给了他们更高的收入回报和职业尊严。但与此同时,因为这批班从业员不再受传统旅行社品牌的规管,甚至有无牌经营的情况,很大机会令初次为小包团买单的旅客遇上不愉快的体验。如果传统旅行社能够跟不同的小包团工作室合作,以公司品牌负责规管(监管)旅客的小包团体验、配合较低成本的旅游资源,相信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双赢情况。

笔者始终认为,好的旅游并不是去了多少景点吃了多少美食,而是在旅途中经历了多少美好的片段和回忆。未来的旅游业,谁能更好地讲述故事、更能提供情感与体验,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