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财务表现: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90.03亿元,同比增长3.7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175.91亿元,同比微降0.85%;资产总计36.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93% • 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9.11%,较去年同期下降0.47个百分点;净息差1.26%,成本收入比25.11%;基本每股收益0.36元 • 业务发展:境内人民币贷款增加1.41万亿元,增长7.72%;科技贷款余额4.59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长16.95%;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65万亿元 • 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1.24%,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7.39%;资本充足率18.67% • 股息分派:建议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10股1.094元,较去年同期的1.208元有所下调 • 未来关注:数字化转型进展、"五篇大文章"业务增长、国际业务竞争力提升、资产质量变化趋势
增长乏力的"宇宙行":中国银行半年报透露的隐忧
中国银行刚刚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虽然表面数据看起来还算稳健,但细看之下却暴露出这家"宇宙行"面临的诸多挑战。营收增长3.76%的背后,净利润却出现了0.85%的同比下滑,这个反差耐人寻味。
盈利能力承压,ROE持续下行
最引人注目的是净资产收益率从去年同期的9.58%下降至9.11%,下降了0.47个百分点。对于一家资产规模达36.79万亿元的巨无霸银行来说,这种盈利效率的下滑值得警惕。虽然管理层在财报中强调了"稳中有进",但净利润1,175.91亿元同比下降0.85%的事实说明,即便是国有大行也难以独善其身于当前的经营环境。
有趣的是,营业收入增长3.76%达到3,290.03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成本控制和风险计提可能面临更大压力。成本收入比25.11%虽然表面看起来合理,但在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一指标的改善空间有限。
息差压力山大,传统业务模式受挑战
净息差1.26%这个数字虽然在财报中被轻描淡写地提及,但对于银行业而言,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和央行多次降准降息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中国银行显然也不例外。
从业务结构来看,境内机构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41万亿元,增长7.72%,这个增速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算是中规中矩。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正在加大对新兴领域的投入:科技贷款余额4.59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长16.95%,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65万亿元。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传统信贷业务增长乏力,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
资产质量稳中有忧
不良贷款率1.24%,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表面上看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考虑到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这种微幅改善更多可能是得益于积极的不良资产处置,而非资产质量的根本性好转。拨备覆盖率197.39%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情况下,未来的资产质量变化仍需密切关注。
国际化优势能否持续?
中国银行一直以国际化业务见长,财报中也着重强调了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51%,以及跨境电商总交易额同比增长42.10%等亮眼数据。然而,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这种国际化优势能否持续还存在变数。
特别是财报中提到的"美关税政策影响依然存在"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剧",都直接指向了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外部挑战。
数字化转型:亮点还是包装?
财报中大篇幅描述了数字化转型成果: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8.59%,集团云平台服务器总量达4万台,企业级RPA覆盖超3,300个场景。这些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关键问题是这些投入何时能够转化为实际的业务增长和效率提升?
从财务数据来看,巨额的科技投入尚未在财务表现上有明显体现,这让人不禁质疑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
股息政策释放谨慎信号
建议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10股1.094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08元有所下调。这种股息政策的调整,往往反映了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环境的谨慎态度。结合净利润的下滑,这种谨慎显然是有道理的。
前路如何?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受到冲击。虽然管理层在财报中表达了对"五篇大文章"和国际化业务的信心,但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增长动力,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扩张,如何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都将是这家老牌国有银行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资本充足率18.67%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缓冲,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增长。对投资者而言,关注点应该放在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实际进展,以及新兴业务能否真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