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庞大的定期存款正迎来集中到期高峰,一场规模巨大的“存款活化”进程已经启动。
根据东吴证券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近期金融数据显示,存款“搬家”的迹象日益明显。2025年7月至8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下称“非银存款”)合计超季节性增加3.03万亿元,引发市场对“储蓄入市”的广泛关注。
东吴证券认为,在上述增长中,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的“搬家”贡献了1.42万亿元,这一轮转移更多表现为“定期存款活期化”,其中居民定期存款是绝对主力,同期超季节性减少了8426亿元。
东吴证券表示,高息定期存款将在2025年至2026年迎来集中到期,这将导致居民和企业的存款“活期化”或转向非银存款。尽管2025年7月起已有部分定期存款减少,但大规模的存款“搬家”高潮尚未到来。预计2025年和2026年分别有22.28万亿元和9.4万亿元的定期存款到期,其中“超额”定期存款到期规模分别为11.08万亿元和4.05万亿元。
摩根士丹利则在18日的研报中认为,释放家庭储蓄潜力的过程将是循序渐进的,并提出了一个三阶段路线图:首先是未来2-3年内,通过恢复市场信心,引导6-7万亿超额定存进入股市等风险资产;其次是在未来6-8年内,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通胀预期,逐步释放30万亿的庞大储蓄池;最后是通过长期的社保改革降低整体储蓄率。
“存款搬家”来源拆解:居民与同业共振
根据东吴证券的报告,2025年7月至8月非银存款3.03万亿元的超季节性增长,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并非仅由居民“存款搬家”单一驱动。
具体来看,这一增长主要由三大因素构成:
- 居民与企业存款转移:贡献了1.42万亿元,是传统意义上的“存款搬家”部分,即居民和企业通过购买资管产品或直接投资股市,将一般性存款转化为非银存款。
- 银行体系同业业务扩张:贡献了1.18万亿元。报告指出,在存贷差压力下,银行增加了债券投资,推动了同业业务扩张,从而派生出非银存款。
- 其他存款转化:未纳入广义货币(M2)统计口径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存款,也贡献了1033亿元的增量。
尽管驱动因素复杂,但居民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在“存款活期化”浪潮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东吴证券援引银行信贷收支表数据称,在7月至8月存款结构变化中,居民部门是“主力军”。其中,居民定期存款超季节性减少8426亿元,规模远超居民活期存款(减少4446亿元)以及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减少3156亿元)和活期存款(减少1219亿元)。报告认为,2025年以来,存款“搬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定期存款的“活期化”过程,而真正的入市高潮或尚未到来。
潜在活水:未来两年逾15万亿“超额定存”到期
真正的看点在于未来。报告测算,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定期存款到期潮即将来临。由于2022年至2023年是存款定期化的高峰期,大量当时存入的高息定存将在2025年至2026年集中到期。
报告通过对2021年至2024年新增存款的期限结构进行估算,得出了两个层面的预测数据:
- 从绝对规模看:2021年至2024年合计增加的66.54万亿元定期存款中,预计2025年和2026年将分别有22.28万亿元和9.4万亿元到期。仅2025年下半年,三、四季度将分别有5.24万亿和1.66万亿到期。
- 从“超额”规模看:剔除趋势性增长后,2025年和2026年预计分别有约11.08万亿元和4.05万亿元的“超额”定期存款到期。其中,2025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约有2.13万亿和2.81万亿到期。
三步走:释放储蓄的路线图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5%,远超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摩根士丹利提出了一个旨在释放中国家庭储蓄潜力的三阶段路线图:
- 第一阶段(未来2-3年):提振风险偏好,引导存款向股市转移。 报告认为,市场对政策方向和流动性的反应通常领先于基本面。自2024年9月政策转向以来,一个更具建设性的市场叙事正在形成。这已促使约6-7万亿元的超额定期存款开始向股市等风险资产迁移。目前,这一过程尚处早期,主要由高净值人群推动。
- 第二阶段(未来6-8年):重塑通胀预期,释放储蓄用于消费。 要将高达30万亿元的周期性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核心在于改变家庭对未来收入和物价的预期。更高的通胀预期将降低持有现金的吸引力,鼓励即期消费。
- 第三阶段(长期):全面社保改革,降低结构性储蓄率。 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保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