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战中的现制茶饮众生相:半边增长,半边负重

没有免费的午餐

年初多家品牌完成上市后,“茶饮战争”翻开了新的篇章。

目前六家新茶饮上市企业中,有四家于今年完成上市,行业已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分化。

其中,蜜雪与古茗上半年营收均实现近四成的同比增长,净利率保持在20%左右,持续领跑行业第一梯队。

茶百道与沪上阿姨处于中游水平,经调整净利率分别为13.6%和13.4%。

奈雪的茶作为目前唯一以直营模式为主的选手,在门店收缩下仍处于亏损阶段,但亏损额同比收窄超过70%,显示出一定的企稳迹象。

美股上市的霸王茶姬以19.4%的净利率领先于蜜雪和古茗,盈利效率仍居于首位。

然而,因未深度参与本轮外卖补贴战,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二季度单店GMV同比下滑超20%,利润同比降幅也达30%,在由补贴驱动的增长潮中暂显落后。

某种程度上,这一轮外卖补贴混战不仅重塑着品牌的竞争节奏,也成为观察茶饮行业走向的一个特殊切面。

随着密集开店和冲刺上市的高峰期告一段落,现制茶饮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显著。不同品牌在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上的差异正愈发清晰。

资本市场对盈利确定性与质量的关注,在倒逼企业更加理性地控制扩张节奏、审慎投入补贴、稳步推进产品创新。

行业似乎正在深刻认知到,短期补贴带来的流量红利难以持续,尤其在“秋天第一杯奶茶”等营销节点结束后,茶饮消费的传统旺季也逐步接近尾声。

当外卖补贴的喧嚣逐渐平息,茶饮行业或将在降温与理性中,迎来真正的“秋天”。

补贴肥了谁

夏季历来是茶饮行业的销售旺季,也是价格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与往年不同的是,整个行业在今年二季度迎来了“大水漫灌”式的外卖平台补贴。

外部力量的介入,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门槛,并刺激了整个行业的需求。

这直观体现于杯量增长带动下店均营业额的提升。

上半年,古茗单店日均售出杯数由374杯增至439杯,同比增长17.4%,单店日均GMV增1400元至7600元。

奈雪的茶在门店收缩、业绩承压背景下,直营门店外卖订单销售额逆势增长7.5%,单店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11.4%,日均GMV增300元至7600元。

由于行业目前普遍采用“商品面价+外卖配送费原价” 口径统计GMV。二季度外卖销售占比提升,导致了GMV指标实收具有一定水分。

对已在增长停滞边缘的品牌而言,外卖补贴更是为其重新注入了一轮动力。

二季度,茶百道单店日均GMV达到近一年来的季度最高水平,环比提升约15%;整体营收增速由2024年的-13.8%转为4.3%的正增长。

上一年持平的沪上阿姨也在上半年实现接近10%的增速。

不过外卖补贴带来的流量红利在品牌间分布并不均衡。

从价格维度看,低价品牌在补贴加持下消费门槛进一步降低,从中获益显著。

同时,庞大订单规模对品牌的产能和供应链响应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目前只有头部企业能够承担如此高并发的订单处理压力。

因此平台出于对订单高峰期的服务稳定性保障考量,会将更多补贴资源向头部品牌集中。

一众头部品牌中,客单价居高、且“不参与短期导向的折扣活动”的霸王茶姬,客源被显著分流。

二季度,霸王茶姬活跃会员数量大幅下滑,环比减少14%至3860万人。此前四个季度,霸王茶姬的活跃会员一直保持在4200万人以上。

门店月均GMV为40.44万元,同比跌幅达到24.8%。这已经是其单店GMV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七月行业迎来外卖补贴的高峰,大量“0元饮品券”的集中释放,推动行业在三季度进入真正的爆单期。

市场普遍担忧,在高基数压力下,行业明年能否维持同店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如何将短期补贴流量有效转化为持续的复购与用户忠诚,已成为影响品牌下一阶段运营稳定性的关键挑战。

加盟商之压

平台大水漫灌式的补贴,在经由茶饮品牌最终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直接承担爆单压力的门店获利最为微薄。

原因在于,由于需要向平台支付佣金及配送费等多项费用,外卖销量占比的提升,往往意味着加盟商实收率的下降。

如古茗首席财务官孟海陵所言,在外卖大战中,绝大多数加盟商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只是被订单量增加带来的经营杠杆掩盖。

这一现象在以直营模式为主的奈雪的茶身上可以得到印证。

上半年,奈雪的茶外卖订单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0.6%提升至48.1%。

为此支付给第三方配送服务提供商的费用同比增长18%至2亿元,占营收比重由6.7%提升至9.2%。

总体订单量增长的同时,第三方外卖平台对私域订单的虹吸作用也十分明显。

上半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外卖收入结构中,来自第三方平台的订单贡献提升至44.2%,较比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

同期,由自营平台下单的外卖订单收入占比从5.2%滑落至3.9%。

外卖补贴的用意就是重塑消费者习惯。补贴退潮后,前端加盟店的利润率的变化将是一个新变量。

现制茶饮行业采用的加盟模式,实质上将部分经营风险前置转移给了加盟商。

这意味着,一旦品牌受欢迎程度下降,影响会首先体现为前端门店增长乏力。

某种意义上,渠道端的动销、闭店与加盟商变动数据,往往比财务报表更早、也更真实地反映品牌的经营状况。

不少品牌的加盟商流失率正在持续高于门店闭店率。

这或意味着,部分资深加盟商在摄取早期红利后已开始退场,转而由新加盟商填补旧加盟商的空缺。

如茶百道上半年加盟店关店418家,闭店率5%,加盟商流失率8.8%。

沪上阿姨的情况更为明显:上半年闭店645家,闭店率7%,加盟商流失数量达531名,占期初总量的9.7%,较2024年全年9%的流失率进一步上升。

上述表现可能已是外卖补贴支撑下的结果。

大规模补贴带来的订单增量,事实上为部分经营弱势的门店提供了缓冲,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市场尾部品牌的清退进程。

随着补贴退潮,单店增长再度面临压力,行业将重新步入整合与出清的轨道。

长期看,若加盟店持续因盈利困难、投资回报难以保障而退出,将会削弱品牌的渠道扩张能力、区域渗透深度以及市场竞争力。

品牌为维护前端加盟店的生意的投入,又会进一步拖累整体盈利效率。

去向各异

新茶饮行业的投资价值仍系于收入与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当前门店过密引发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叠加平台主导的价格战持续蔓延,单店营收增长普遍承压。

能否继续保持稳健的门店扩张节奏,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品牌的增长动能与估值预期。

咖啡业务、下沉市场与出海已成为行业求增长的主旋律。但基于市场定位与核心能力的差异,不同品牌押注增长的核心方向仍然有所不同。

年初至今,蜜雪冰城与古茗股价均实现翻倍上涨。

两品牌的共同点在于,均已通过大规模实践验证了下沉市场中的盈利模型和运营能力,进而实现了门店稳定增长。

作为唯二两家门店规模突破万店的现制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古茗上半年仍然维持16.1%、12.8%的双位数门店增速。

蜜雪冰城在中国内地的4.8万余家门店中,近2.8万家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高达57.6%,而一线城市门店仅占4.9%。

古茗约52%的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占比仅3%。

两品牌对于未来扩张的规划方向已有所不同。

古茗采取关键规模省份的进驻策略,仍没有进入上海、北京、南京等核心城市,被认为只开发了“半个中国”,在多个省份市场的渗透率提升仍有空间。

坐拥4万余门店蜜雪冰城收紧了主品牌的审批,取而代之是幸运咖及出海两手抓。

幸运咖为蜜雪冰城体系内培育近五年的咖啡品牌,于今夏宣布了针对新老加盟商的大额补贴政策,并向一线城市发起进攻。

截至7月,幸运咖签约门店总数已突破7千家,较比年初的4千家实现跨越式增长。

幸运咖中国大区首席执行官潘国飞强调,幸运咖侧重于专业现磨咖啡,蜜雪咖啡强调简化操作,两者是互补关系。

而凭借蜜雪体系下超5万家门店而实现的采购成本优势,幸运咖也被认为在平价咖啡领域有与瑞幸、库迪的一战之力。

相比之下,前期投资门槛和客单价均高的霸王茶姬,将扩张重心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路径。

霸王茶姬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美国等五大市场开出208家门店,上半年新增52家。

二季度,霸王茶姬海外市场GMV达2.352亿元,同比增长77.4%,环比增长31.8%。

距离万店咫尺之遥的茶百道、沪上阿姨,仍在强调国内市场的渗透率提升。

不同之处在于,去年营收、净利双降的茶百道,强调了将“加强成本管控与风险管理”。

而沪上阿姨预备“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线上平台的合作”,以探索更多数字化运营方式,优化产品供应及营销策略。

六家上市现制茶饮企业中,仅有奈雪的茶明确表示了收缩态度:

将持续优化存量门店,不断改善“奈雪green”等上半年新推店型的门店模型,“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与精准化的品牌营销策略提高单店收入。”

外卖补贴带来的短期红利终将消散,增长放缓与竞争加剧之下,新一轮淘汰厮杀将不可避免。

大考将至,唯有找到独特生存之道的品牌,方能穿越周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