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提“港股例外论”

华泰证券易峘、李雨婕
华泰证券认为,港股具备五大独特优势:一是去美元趋势下,香港在亚洲金融体系中地位独特,可承接大量美元资金回流;二是相比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资产估值存在较大折价;三是港股集中了众多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四是海外中资股享受国内低成本和海外高收益双重红利;五是人民币升值将推动港股估值上涨。

2025年以来,美国“例外论”有所退潮,美元指数大幅下跌,AI产业外的领域和资产类别的表现也开始落后,与此同时,全球兑美元汇率及权益资产普遍上涨。在此“水涨船高”的环境下,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涨超过30%,相对标普500指数不足20%的涨幅出现了超额收益。上周港股市场再度上涨加速,恒生指数突破26000点关键点位,市场韧性超过部分投资者预期。往前看,市场对港股进一步“重估”的空间出现分歧。回顾今年全球资产表现,港股的上涨幅度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不算“例外”。然而,我们认为在当前全球的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港股有很多“例外”的特质,支持国内和全球资金继续增加港股的配置。由此,我们对港股中期的相对表现仍充满信心。

核心观点

具体看,我们认为当前时点港股有这5点“例外”的特质:

一、去美元趋势下,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金融体系中有独特地位

超配美元资产的资金大量来自中国及亚洲——亚洲地区对美顺差占美国过去20年来累积贸易逆差的65%。过去20-30年间,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积累了较大规模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并因此大量投资美元资产,形成长期实质意义上“超配”美元的格局。而亚洲的金融机构、企业、甚至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超配美元资产、尤其是金融机构和出口商。这类“超配”,带有实质意义上的杠杆,在美元贬值环境下可能形成加速“去美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1990 年来,对美累积顺差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7.1 万亿美元)、欧盟(3.4 万亿美元)、日本(2.3 万亿美元)、东盟(2.2 万亿美元)。以亚洲为例,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美元资产占比明显高于美元负债,资产负债表货币错配的现象较为突出。在中国,金融机构之外,出口商也在2012年后大幅超额“配置”美元资产。以过去 20 年 58%的平均结汇比例计算,过去 10 余年中国出口商可能超配美元资产超过 1 万亿美元(《人民币或将有升值动力》,2025/5/22,《人民币:蓄势已久的升值》,2025.8.31)。

去美元趋势下,香港具备得天独厚的承接条件。香港作为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有望承接大量实质意义上、以各种形式由中国资本持有的“美元”回流,并提供高流动性和优质人民币资产。且对外资开放投资,与美国市场相关性自2018年起快速降低(8月底为23%),可以作为国际资本分散美元资产配置的核心平台。

二、各维度衡量,近年来香港资产的估值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均累积了较大差价

2018年以来,全球地缘和经济不确定性结构性上升,香港资产估值走势与其他金融中心明显分化、大幅“落后”,目前香港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第一次升级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复杂化,此后包括新冠疫情、俄乌和中东等地冲突、特朗普2.0等因素连续催化下,资本加速向包括新加坡、迪拜、瑞士、东京等美国以外金融中心外溢,伴随着各大金融中心的汇率、土地、物价和资产价格结构性大幅上涨。然而,由于一系列内外部调整的压力,香港资产2018年来总体处于估值下行通道,尤其是2021年后。举例说明:2021年至今,东京、迪拜、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CPI累计上涨17%、15%和11%,香港仅上涨7%;住宅价格指数分别上涨32%、46%(截至2024年)、31%,香港反而累计下跌25%;股票指数分别累积上升49%、139%、47%,而香港却逆势下跌9%。此外的一个表现是金融行业整体估值承压,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如瑞士、日本、阿联酋等动态PB均处于过去10年的高位,香港仅修复至均值水平。

三、创新能力+产业链优势,港股中极具全球竞争力的稀缺(即“例外”)公司数量明显增多

2025周期企稳后,中国公司生产力、竞争力急速提升的趋势开始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认可。同时,风险偏好改善叠加全球工业4.0周期起飞,中国企业家“动物精神”正在回归。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创新的基因,但过去数年地产周期剧烈调整的背景下,很多生产力提升带来的价格优势被需求下行的压力所掩盖(参见《三大催化剂有望提振中国资产相对表现》,2025.2.3)。同时,风险偏好下降、需求景气下滑压制了部分企业创新的意愿,也降低了创新成果在数据上显现的程度。从产业基础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创新能力上看,2000~2023 年PCT 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从不足 1%提升至 25.5%。从人才储备上看,近年来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2023 年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数提升至 52.6,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一(《中国好公司2.0:万木迎春》,2025.2.17)。今年以来,从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到创新药等主题的崛起,中国涌现出大量在全球产业链具有独特地位的大型头部公司,创新也是今年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1H25海外中资股财报数据显示,非金融海外中资股的Capex同比大幅上行至12%,研发费用率继续提升至4%以上,医药、汽车、消费和互联网均有行业亮点(《总量企稳,内部分化,亮点突出——1H25海外中资股财报分析》,2025.9.9)。

中国在诸多领域均有全球可比维度的顶尖公司,且大多分布在港股。华泰研究在2月13日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谁会成为中国科技股的“七巨头”?》中筛选出在算力芯片、云服务、端侧智能和 2B/2C 应用在内7家公司,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有潜力成为代表中国科技行业核心实力的“七巨头”,均为港股上市企业。

四、港股的“例外”优势:海外上市中资股同时享受低国内成本和高海外收益

出海企业可以在享受国内明显更低的融资(即贴现率)和生产成本的同时,分享海外份额扩张和全球通胀的红利,可谓“得天独厚”。出海战略成就了中国企业的二次成长曲线。以MSCI中国指数为代表,中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成本端,当前国内PPI增速依然在负区间,海外如美国PPI同比仍接近3%。2020年至今,中国PPI(美元计)累积降幅达到7.4%,对比同期欧盟同口径PPI累积上涨43%、美国出厂价格上升31.7%。收入端,当前全球物价上涨(美国核心CPI同比高于3%)有助于中国企业减轻国内低通胀(核心CPI同比约1%)导致的利润率收窄压力。估值端,中国企业国内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全球。2020年2季度以来,中美10年国债利差从+200bp左右下降至目前-200bp, 即中国风险利率相对美国累积下行400个基点。一方面,较低的无风险利率理论上推高股权资产估值;另一方面,较低的贴现率支撑较好的净现金流回报。

五、香港估值会随着人民币升值加速而“水涨船高”

美元面临20余年来最大的贬值周期,人民币有望持续升值——人民币兑港币升值期间港股估值向上弹性较大。我们认为,美元仍有较大的贬值动力,而人民币蓄势已久的升值正在加速,可能在今后1年中突破7的长期阻力位(参见《美元的衰落:空间及路径》,2025.6.3,《人民币:蓄势已久的升值》,2025.8.31)。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经历了9轮升值周期,期间股市大多上涨,沪深300/恒生指数年化收益中位数分别为29.8%/36.5%,在升值过程中股市大多继续上涨,回调幅度均不算大(人民币升值期间沪深300/恒指最大回撤中位数在6.5%/6.0%)。一方面因为汇率和股市都是对经济预期改善的共同反应,另一方面市场情绪、外资流向和企业基本面也会被汇率变化影响。EPFR数据显示外资在人民币升值阶段普遍流入港股,且在人民币升值后半程流入速度更快。从行业上看,在剥离掉市场因子影响,仅考虑汇率变动下,有色金属、农林牧渔、机械、家电和银行更加受益于人民币升值(β值分别为1.2、0.6、0.5、0.4、0.3)(《人民币升值,港股如何布局?》,2025.8.31)。

香港本地股同样有望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美联储降息对应香港货币政策宽松,港元(挂钩美元)对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贸易条件宽松,利好金融和经济基本面改善。往后看,人民币国际化等趋势下不仅股市有望提振,债券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容。香港金融产品发行、成交活跃度或趋势性改善;香港房价已经连续4月环比上升。

图表

本文作者:易峘、李雨婕,来源:华泰睿思,原文标题:《华泰 | 港股有哪些“例外”之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