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在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内卷”的浪潮中,任何一次跨界合作都可能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信号。
近期,东风汽车旗下启辰品牌与国内移动出行巨头哈啰的战略携手,并签订了万台启辰VX6的订单协议,这不仅是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互联网出行平台的简单联姻,更被业界解读为东风试图在Robotaxi这个万亿级赛道上开启的一场战略性豪赌。
长期以来,Robotaxi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及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这些先行者虽在技术和运营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普遍面临商业化落地进程缓慢、高昂的单车成本与运营费用难以摊薄等现实挑战。
此次东风与哈啰的合作,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即汽车制造商提供大规模、低成本的整车制造能力,互联网平台则注入其在用户、数据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深厚积累。
据哈啰CEO杨磊介绍,和东风启辰的合作推进非常快,启辰已经在搭前装量产的产线了。该车型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国际首城规模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面向全球的Robotaxi车型。
外界好奇,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能否像当年的共享单车一样,通过海量投放和精细化运营,迅速实现商业化普及,从而找到Robotaxi规模化盈利的“黄金交叉点”?
回溯来看,中国乘用车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已逐步迈入存量竞争阶段。对于东风这样历史悠久的老牌车企而言,寻找并培育新的增长曲线已是关乎未来生存的战略必选项。
在合作中,启辰汽车提供成熟的电动车平台——启辰VX6。这款“智能纯电SUV”适配了Robotaxi的改装需求,大空间提供了自动驾驶传感器的安装空间,以及充裕的乘客乘坐空间。
另一边,哈啰出行则带来丰富的场景数据和技术研发能力,提供了L4级Robotaxi方案HI-D(Halo Intelligence Drive),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架构,算力平台和传感器方案均满足车规级标准。
事实上,哈啰的入局并非简单的跟风,而是基于其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试图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维。传统Robotaxi玩家多为技术出身,而哈啰则拥有深厚的互联网运营基因。
双方的联手给了市场不小的想象力空间,他们的阳谋是开启Robotaxi的“共享单车时刻”。这本质是通过海量投放迅速占领市场,并利用规模效应将边际成本降至最低。Robotaxi要复刻这一模式,其核心就在于解决高昂的单车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模型的自洽。
目前,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正变得愈发清晰,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其运营成本的快速下降。研究数据显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每公里运营成本已从2019年的23元迅速降至2023年的4.5元。业内普遍预测,到2026年,这一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2.1元,形成盈利的“黄金交叉点”。
成本的快速下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激光雷达、计算芯片等硬件成本的规模化摊薄和技术进步;二是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一趋势表明,Robotaxi的盈利并非遥不可及,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
据机构测算,头部企业若能聚焦单个城市,并大规模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超过1000辆,就可能提前达到收支平衡。东风与哈啰此次签订的万台启辰VX6订单,正是为这一“黄金交叉点”做出的最直接准备,它为车队规模化部署提供了坚实的车辆基础。
可以说,东风与哈啰的合纵连横,正试图将传统车企的制造优势与互联网平台的运营优势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找到一条更具成本效益和规模化潜力的Robotaxi商业化路径。
不过,从微观层面看,它仍需面对技术成熟度、高昂成本、激烈竞争以及法规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这场豪赌的成败,将取决于东风与哈啰能否在技术、成本和运营这三维角力中找到黄金平衡点,并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实现万辆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只有当Robotaxi真正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并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时,属于Robotaxi的爆发时刻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