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对股市估值的警告历来备受市场关注,但据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显示,此类警示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往往有限。
鲍威尔本周在讲话中明确表示,尽管股票价格"估值相当高",但这并非金融稳定风险升高的时期。他强调,进一步政策正常化的路径并非毫无风险。这一表态延续了美联储主席对资产价格估值发出警示的传统。
据追风交易台,摩根大通分析显示,从1996年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到本周鲍威尔表示股价"估值相当高",美联储主席的估值担忧并未引发显著市场调整。
据摩根大通,自1996年以来的历次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后,标普500指数在随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均未出现负收益。平均而言,警告后12个月的正收益仅略低于警告前6个月的表现,市场增长放缓但仍保持上涨趋势。
历史上的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
摩根大通梳理了自1996年12月格林斯潘警告"非理性繁荣不当推高资产价值"以来的历次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这些警告涵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但大多数发生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
伯南克曾在2013年5月警告过度风险承担,耶伦在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分别对特定行业和整体市场的高估值表达担忧。鲍威尔在疫情期间曾以相对术语讨论估值问题,并在2021年4月将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归因于疫苗接种和经济重启的影响。
据摩根大通统计,在这些警告前的6个月内,市场平均涨幅约14%,区间从2015年5月的2%到2021年5月的超过24%。
市场反应模式:警告效果有限
摩根大通的研究揭示了三个关键观察结果。
首先,美联储主席的估值警告并未引发随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的负股票回报。即时影响相当温和,1个月内标普500指数略有正收益,国际股市表现持平至略负。
其次,警告后12个月的平均正收益略弱于警告前6个月的表现,表明市场增长放缓但仍保持韧性。
在排除互联网泡沫和疫情时期后,美国股市在警告后通常跑赢国际市场。不过也有例外,如2013年和2014年警告后,德国股市受低利率和量化宽松预期推动,表现优于美股。
第三,广泛的估值评估往往基于历史数据,掩盖了行业构成变化和人工智能等结构性突破的影响。12个月远期市盈率在警告后基本保持稳定,表明股市表现主要由盈利改善驱动而非估值扩张。
相比高估值和集中度,宏观疲软更可能是市场调整催化剂
尽管高估值和极端的市场集中度引发了市场与上世纪90年代末科网泡沫时期的比较,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摩根大通强调,当前成长股的估值建立在坚实的基本面之上。与科网泡沫时期依赖“曲棍球棒式”盈利预测和市场狂热不同,如今的龙头成长型公司正在实现强劲的两位数有机增长,拥有约25%的稳固利润率,并通过股票回购等方式将资本返还给股东。
报告认为,“优质”和成长”的特性是支撑当前估值的关键支柱。因此,尽管估值高企和交易拥挤可能暗示市场存在脆弱性,但仅凭估值本身不太可能成为市场回调的直接催化剂。
摩根大通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紧盯估值水平,不如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宏观经济基本面上。高估值本身并非引爆点,但它会降低市场在遭遇冲击时的抵御能力。一次显著的市场回调,更有可能由宏观经济的疲软所引发,例如劳动力市场的恶化。
此外,分析也指出,传统的估值评估往往基于历史数据,这可能掩盖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例如行业构成的变迁以及人工智能(AI)等结构性突破带来的影响。这些新因素可能会重塑市场的估值逻辑。
展望2026年,摩根大通预计市场将迎来反弹。支撑因素包括人工智能投资周期的扩大、稳健的资本支出活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家庭和企业部门坚实的资产负债表。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