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了什么?
10月以来,中美双方在船舶费用、稀土出口管制、反垄断等多个方面出现摩擦增多迹象,直到昨天特朗普威胁全球加征100%额外关税,使得中美关税再度骤然“升级”。
这其中,既有中国的“先手”(如稀土管制),也有针对美国政策的“反制”(如船舶港务费)。按时间顺序看,
1) “港口费”:10月3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确认自10月14日起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该政策始于去年4月,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以及造船业开启301调查,并于今年4月17日宣布于180天过渡期后正式收取“港口费”。作为应对,中国交通运输部在10月10日发布公告,决定自10月14日起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这一点更多是象征性的反制,对美国的实质影响有限。
2)稀土出口管制:稀土管制作为“先手”在4月就已经出现在“谈判桌”上,然而10月9日的一系列举措更为严厉,不仅将在11月8日对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5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管制,也将即日起对境外稀土出口和稀土技术实施管制。新规要求跨国公司销售的商品中,如果含有的中国稀土矿产占产品价值的0.1%或以上,则需要获得北京方面的许可,这将使得跨国科技公司的关键产业链面临挑战。这一政策的“杀伤力”更大,也是特朗普全面提高关税的主要借口。
3)再度加征关税:10月10日晚,特朗普威胁将自11月1日起对中国的所有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若生效,美国对中国关税税率将从当前的50-60%(2018年的13-20%+ 20%芬太尼+10%对等关税+232行业关税)升至180%甚至更高。受此影响,美股市场周五大跌。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时间线
从特朗普当选以来,本轮中美关税摩擦历经了升级、缓和、到近期再“升级”的三个阶段:
1)1月-4月持续升级:2月和3月,特朗普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进口商品两次分别加征10%关税,4月对华加征34%“对等关税”,随后不断升级91%,致使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税率一度达到147%(145%全面关税+2%的232特定行业关税),全球市场因此大跌,美国一度出现“股债汇三杀”。
2)5月-9月逐步缓和:中美开启经贸磋商机制,5月12日中美关税在日内瓦会谈后大幅“降级”,美国对中国本轮关税降至30% 中美关税“降级”的资产含义;随后在英国伦敦(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7月底)以及西班牙马德里(9月)进行三轮会谈。中美两国元首也两度进行通话,尤其是9月19日的中美元首通话,达成TikTok一致,并传递出可能直接会晤的信号,也是中美关税最为缓和的阶段。
3)10月再度“升级”。虽然这一次关税升级也算“事出有因”,但是相比不久前市场还预期达成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协议,取消芬太尼关税,甚至直接会晤,仍是一个意外和重大“挫折”。
三、后续的可能演变?
此次关税的骤然升级,的确让人意外,但也折射出谈判的复杂性和博弈的难度。
那后续可能怎么演变?是为了促成谈判而先提高筹码的手段最终还是会走向妥协,还是就是单纯的再度升级、甚至最终“撕破脸”?
首先,这件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势必存在很大变数,就如同近期的意外变化。但如果非要大胆猜测的话,双方再度坐下来谈判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可能性并不小,甚至可能很大。要不然,为何特朗普要把新关税生效的时间定在11月1日,正好是APEC会议(10月31日-11月1日)之后呢?
一个无法忽略的现实情况是,“非理性”的高关税对双方都是无法承受之重,与“贸易禁运”无异,一边是供给冲击,比如对美国通胀和美债利率这个传导链条,一边是需求冲击。我们初步测算,100%的对华额外关税会把美国有效税率从当前的16-17%推升至20%以上甚至更高,使得核心CPI从当前预期的3.4%到3.5%甚至更高。
要知道,越是双方势均力敌,且一方有底牌和底气,但升级的后果又是灾难性的情况下,才越有可能达成妥协和均衡,哪怕是不情愿且脆弱的均衡,类似于“核威慑”。否则,一边倒的局面就绝无谈判的必要了。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短期的平衡是势均力敌下的无奈之选,长期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大。
另外,从预期情绪,市场环境,宏观环境,政策环境等各个维度,当前与4月也有很多不同,也会影响市场的反应。
本文作者:刘刚Kevin,来源:Kevin策略研究,原文标题:《中美关税再“升级”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