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的十万亿投资“棋局”

资事堂·秦晓彤
证券交易正重塑银行新增长极

当经济处于缓慢寻底之际,对增长多有“坚持”的城商行们,正通过证券交易来重塑业务与收益的结构。

根据最新统计,刚过去的9月份,城商行的现券交易规模超过10.57万亿元。自今年7月创下年内新高后继续保持高位。这也预示城商银行们在债市交易中的“主流”地位即将来临。

此前发布的上市公司中报已显示,由债券交易收益撑起的“投资收益”科目正日益成为城商银行们的利润“重要一极”,并日益成为城商行在业内相对强劲的业绩“底色”之一。

评估城商行,他们的投资业务是不能错过的一环。

持续蓬勃的投资交易

城商行热衷投资交易的苗头,在过去几个月显露的非常明显。这种蓬勃之势,也正在改变市场的格局。

根据权威的中国货币网数据,今年城商行在银行间市场里对债券现券的交易整体持续上扬,已开始挑战市场最大投资群体——股份行的地位。

从月数据来看,城商行去年末的月交易规模还在7万多亿,今年3月直接冲上10万亿,随后经过了2个月的回落企稳后,6月再次冲上10万亿规模,并再未跌破。

9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城商行的现券交易规模超过10.57万亿。这一数字与银行中线圈交易规模最大的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仅仅只差了2800亿元出头。

换个视角,今年2月,城商行7.5万亿对股份行10万亿交易,两者差异有2.5万亿。今年9月份,城商行10.57万亿对股份行10.85万亿,已经在高速趋近。

如果这个势头维持,整个债市的交易格局也要变化了!

既是自身实力,也是主观愿望

那么,是什么催生着城商行在债券市场上一路“摧城拔寨”呢?

答案是两个方面动力。

一方面是,城商行自身资产实力的提升。来自金监总局的数据,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在今年前8个月的同比资产增速都在8~11%之间,明显超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是股份行平均增速的1.5倍。

更多的资产带来了更多的配置需求,也客观上推高了城商行在债市的表现。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商行们明显的增配国内证券市场的意愿。

以月末资产规模和当月交易额度的比例看,城商行65万亿资产对应了8月份10.2万亿成交,成交资产比是1:6.5;同一个月,大型商业银行是200万亿总资产对应3.6万亿成交,成交资产比是1:56;股份行是1.6.6。

所以,可以发现,城商行和股份行们整体更愿意配置向投资市场,其中城商行的交易带动的资产活化特征格外明显。而国有大行则更倾向于持有大量资产不动。

总体上看,城商行的交易量增长既是实力使然,更是主观意愿推动。

更活跃和更有影响力的城商行

交易的活跃程度提升,也带来了投资业务重要性的提升,更推动了城商行在债市中的“江湖地位”上升。

可以想见,随着城商行们的“峥嵘渐露”,会有更多的城商行团队在债市中呈现影响力(其中部分地域的城商行已经展现出这种影响力),这对市场和行业都会有不少正面作用。

 

而这种影响力的提升,也将反哺城商行的投资业绩。并很可能已经对债券市场的趋势和表现特征造成影响。

此外,这种走势也强烈的“照应”城商行的业绩,可以观察,在过去的两份季报(半年报)里,城商银行的报表中,投资贡献也不断显示。

相关的业绩沟通会中,“趁市场调整中逐步加大债券配置”,“利用市场波动积极寻找收益”的动机。

绩优城商行普遍在“加强投资”

城商行的投资崛起,也十分明显的在影响自身的业绩报表。

根据此前发布的银行中报,截至今年年中,有30家A股上市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0%,相较去年同期家数明显提升。

其中,城商行的金融资产占比平均数是最高的。而且是业绩越好、公认行业竞争力越强者,金融资产占比越突出。

初步统计,包括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重庆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比都超过了40%。

同比变化最大的是重庆银行。半年报显示,重庆银行金融投资规模同比增加超过1468亿元,金融投资占比也增长了9个百分点以上。与之对应,重庆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全面回升,超过过去三年的增速水平。

利润结构已经开始变迁

对银行业整体的利润结构拆分也显示了与上所述结论类似的机构。

另外,根据各大银行中报,对于金融投资重视的银行,确实往往有着较好的业绩增速。

中报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过半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在20%~218%。投资收益拉动中间收入,中间收入又贡献于整体业绩的特征,这种良性循环在银行业绩报表中普遍存在。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还有许多背景值得“咀嚼”。

一方面,受经济探底企稳的影响,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近两年持续疲软,各家金融机构开始争夺存量业务。

最新披露的银行中报显示出各家银行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开始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入慢速增长甚至不增长的情况。而营收情况更要落后于归母净利润的表现。

另一方面,业务竞争加剧明显。虽然城商行普遍有较明显的地域优势,尤其是经济表现较好地区的城商行,传统业务受市场影响没有股份行那么明显,但一个明显的趋势也是传统的经典的零散的业务开始面临挑战。

同时,在整体业务盘子进入存量博弈的过程中,更多的银行可能开始进入业务交集区,大银行逐步进入中小银行的“舒适区”。

在这种情况下,灵活抉择敢于相机决策,主动出击的城商行们,大手笔做强市场交易、争取投资收益就成为了现实的选择。

机遇和挑战都在”前头“

从海外银行收益看,财富管理和投资交易都是重要的利润来源,这一点和国内传统的存贷业务居于绝对主流还有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城商行如今的发展趋势,倒是正好在这个大路上。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交易业务本身是专业化、市场化、较高收益、较高风险的业务模式。城商行批量加重投资业务,意味着其相关业务条线需要从组织架构到人员配备,从流程到风控的全面提升。

这可能是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交叉环节。

一方面,投资收益的兑现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压舱老债逐步兑现以后,未来投资收益的贡献有赖于相关团队的自身投资体系和业务模式的建立。

另一方面,投资业务团队的打造却须臾不可停止。这个长期工程会持续对行业的投入决心形成考验。投资收益本质上是投资管理团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考校,中小银行的投资和研究能力能否支持未来的投入能量,值得思考。

其三,考核、激励和风控,这是更难把握且更需要专业精神的环节。比如近几个季度的高收益是市场趋势推动,还是独到的能力判断?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

而这自然也会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管机关金融市场司负责人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当前环境下补充收益、服务实体经济,但也强调要保持投资合理的“度”,防范信用和利率风险。

这个表示,还是很值得咀嚼的。

权益投资会成新蓝海么?

除了在债券投资上的积极姿态,部分城商银行在权益投资上也在呈现一些新的表现。

从理财产品的推荐情况看,部分城商行年内也重点推荐了一些含权类产品。

例如,宁银理财的十一“掘金”计划中,除了多元投资产品,还推荐了科创主题理财。

苏银理财也有固收增强产品规模破100亿元。而这样的产品的设计中,固收部分有灵活调整的票息策略、久期策略、可转债策略,多资产部分根据市场阶段性的风格特征,择机优选股票、公募基金FOF和黄金市场中各类风格的投资机会灵活配置。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方式,实现整个产品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可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市场风格,这个方向也非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