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成未定到转股率99.67%,500亿浦发转债要“完美收官”了?

资事堂·秦晓彤
超大盘金融转债的“惊人一跃”

随着中国移动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继续公告转股,500亿规模的浦发转债即将完成一个漂亮的“收官”。

10月24日,浦发银行发布《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触及1%刻度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收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的通知,获悉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普通股股份,累计达到18.18%的比例(下图)。

与此同时,根据官方统计,10月24日,浦发转债完成转股1.19亿股。当天收盘后,浦发转债的累计转股比例达到99.67%,已确定将以接近全部转股的理想结果走完最后的交易期。

这也成为近年来较为罕见的百亿以上金融机构转债成功全部转股的案例。

中国移动积极“转股”增持

根据浦发银行10月24日当晚的公告:浦发转债”于2020年5月4日进入转股期。截至2025年10月17日,浦发银行公司的总股本为326.93亿股,中国移动持有公司股份为59.35亿股,持股比例为18.15%。

随公司可转债持有人持续转股,截至2025年10月23日,公司总股本增加至331.87亿股,中国移动持股比例被动稀释至17.88%。

而2025年10月24日,中国移动将其持有的1483.828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1.186亿股。转股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88%增加至 18.18%,触及 1%的整数倍,触发公告。

同时,以当日收盘12.98元计,中国移动的累计持有浦发银行的市值超过785亿元。

此前已有多次机构转股

值得注意的是 ,浦发转债在今年多次获得机构持有人“转股”增持,机构的积极转股有力的推动的浦发转债的转股比例增加。

2025年6月27日,浦发银行公告,公司收到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投资”)的通知,信达投资将其持有的 1.1785亿张浦发转债转为公司A 股普通股。该次可转债转股导致其持有的浦发转债减少量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量的23.57%。

日后显示,信达投资转债后持有浦发银行9.184亿股,最新持股市值达到119亿元以上。

另外,中国移动此前于10月13日已经先期将持有的5631.5万张转债转股为浦发银行普通股4.5亿股,转股后当时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增加到18.18%。

转股进程“一波三折”来之不易

当然,大型金融机构的超大盘转债的转股,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无须回看太久,2023年,规模达300亿规模的光大转债,在经历6年挂牌交易后摘牌结束交易。最终转股数据显示,共有发行总量75.77%的光大转债选择了转股。同时,有面值超过70亿元的光大转债被最终赎回。

浦发转债在今年年中也有较高比例的未转股比例,甚至在8月底9月初仍有近七成的转债没有完成转股。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4日,浦发转债的未转股比例还在69.53%一线,当时投资者的转股节奏尚不快,大量转债持有人还在持有观望。

但此后明显开始加速。这一方面与浦发银行的普通股股价持续比较强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机构投资者转股示范后,大量投资者逐步转变立场有关。

9月12日,浦发转债的未转股比例下降到68.45%,6年来首次低于69%。

9月13日,浦发转债的未转股比例降到60.65%。9月19日降到59.62%,首度低于60%。

此后转股速度进一步加快。

9月25日,未转股比例下降到55.89%,9月30日下降到49.14%,历史性的低于50%。

10月长假复牌后,转股速度进一步加快,10月13日,随着中国移动第一次公告转股增持,浦发转债的转股情绪明显被激发。从10月13日到17日,浦发转债几乎每天转股比例都在3%以上,最高日转股比例超过10%。

至10月20日,浦发转债的未转股比例已降低到20%以下。此后,浦发转债的未转股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0月24日已不到0.4%。

金融转债的价值还有更多思考

浦发转债的成功终局大概率现在已经基本落定。但市场对于转债的估值、交易、转股流程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部分。

一方面,转债作为良好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工具,历来颇受一部分市场投资者欢迎,同时,作为上市公司补充资本的有力工具也受到上市公司欢迎。

这大致表明转债是个成功的金融工具,未来还有进一步做大做深的需要。

另一方面 ,转债作为一个带有类期权功能的金融和债券衍生品种,如何估值,如何交易,如何为拓展投资者群体,如何发展长期投资者,如何精进投资者关系还有许多可以继续做的工作。

尤其是超大盘的金融和公用事业转债,规模大、还本付息能力强、风险低,其实是市场乐见的优质品种,但它本身在市场内如何估值、如何定价、如何发展适合自身的特色条款,这或许尤其值得各方参与者来思考和拓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