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矿产日益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焦点之际,白宫官员本周透露,美国正联合多国筹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旨在重构供应链,减少对外依赖,争夺人工智能与绿色产业的主导权。
连日来,稀土、锂等关键矿产资产受到国际资本的热捧,似乎刮起了一股“稀土热”。然而,美国等国希望的“供应链重构”面临技术、成本与联盟成员内部利益分化等多重挑战,部分国家的关键矿产资产也在遭遇投资过热风险示警。
重构内部能源贸易体系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内政部长伯古姆11月3日在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览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美国计划创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
该俱乐部将作为西方多国开展关键矿产提炼与加工贸易的核心平台,其终极目标是“掌握足够实力以引领并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他还透露,矿产俱乐部已于两周前开始组建,目前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加入。
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称,伯古姆表示,在美国计划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之际,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关键矿物对人工智能的生产不可或缺。
他同时强调了能源在美国外交中的重要性,“能源主导权实质上是一种‘能源富足’。能够向‘友好国家’和盟友出售能源,使它们无需从对手那里购买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声称:“拥有丰富、廉价、可靠的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关键,也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更是世界和平的关键。”
伯古姆提出这一举措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部分西方国家在“区域内填补缺口”理念下,重构内部矿产贸易体系、助推行业扩张的集中体现。美国财政部2025年8月的公告显示,美国联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成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融资网络”,管理资产超30万亿美元,为成员国间的矿产贸易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事实上,美国作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的发起者,早在2023年就与欧盟一起推进一项以关键矿产为重点的贸易协议的起草,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该俱乐部原本意在协调美欧因《通胀削减法》而产生的分歧,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把清洁能源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发布的一份《关键矿产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
美国虽重启本土稀土矿山,但加工技术仍依赖传统方法,无法满足高端产业需求,短期内仍需依赖外部技术支持。欧盟的稀土加工产能缺口同样显著,2024年内部加工量仅能满足需求的38%,其余仍需从外部采购。
上述国家间的关键矿产贸易网也在加速搭建。据《日经亚洲》10月31日报道,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近日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部分稀土,这标志着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这一关键资源。
双日公司表示,此次进口的稀土为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开采的镝和铽。这些原料经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往日本。双日公司还与莱纳斯公司合作建立稀土大规模生产体系,旨在生产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产品。
另据全球矿产资源专业网站Mining报道,除稀土之外,双日公司还在与美国铝业公司合作,探索在后者位于西澳大利亚的氧化铝精炼厂生产镓的可行性 。
从“淘金热”“石油热”到“稀土热”
国际矿产资源理事会2025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美澳稀土贸易额同比增长67%,欧盟内部稀土半成品交易额增长52%。澳大利亚稀土勘探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凯文·达斯判断,在资本与产能的双重驱动下,“未来两到三年全球能源矿产类产业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有专家将当前的行业热度与历史上的“淘金热”“石油热”相提并论,称现在正迎来“稀土热”,而且这将“为所有领域的发展提供动力”。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11月3日报道称,白宫在关键矿产方面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催化剂”。美国拜登政府时期对本土清洁能源项目的支持已推动锂相关股票上涨,现在这种政策惯性正延伸至更加广阔的领域。
美国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方式,试图降低本土能源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以“国家安全”名义设置贸易壁垒,倒逼产业链向本土及盟友圈集中。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今年以来,美股稀土矿商涨势强劲,部分企业股价涨幅超过300%。
过去3个月内,美国矿业公司股价上涨241%,NioCorp Developments、Energy Fuels等能源开采企业的涨幅超100%;2025年初至10月,Energy Fuels的股价增至原来的4倍,NioCorp Developments的股价更是涨至接近5倍。
雷斯塔德能源公司供应链研究主管奥顿·马丁森认为,“近期股价的飙升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战略政策支持以及投机性动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奥顿·马丁森将美国关键矿产政策的转变概括为从“通过进口填补缺口”转向“在本土或势力控制区域内开采填补缺口”。
凯文·达斯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自2025年年初执政以来,在能源矿产方面的举措包括试图“吞并”格陵兰岛以及同乌克兰达成稀土交易等,但真正的关键性行为是入股控制本土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
欧盟则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划定战略矿产清单,要求2030年前实现锂、稀土等关键矿产的本土开采与加工能力提升,并建立成员国间的资源调配机制。“资源国+加工国+消费国”的分工体系构成西方内部贸易的核心架构。
澳大利亚作为资源富集国,成为西方矿产供应链的“源头重镇”:其拥有全球优质稀土矿床,且开采技术成熟,通过与美国、欧盟签订的矿产贸易协定,将未加工矿石出口至美欧加工基地。而Critical Metals公司则在格陵兰岛南部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
“中国能占据主导地位绝非偶然”
CNBC的报道认为,当前全球关键矿产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但市场过热的风险也在累积。Critical Metals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尼·赛奇警示,就像过去的所有热潮一样,历史上有很多石油公司没有挖到石油,有很多金矿公司没有淘到黄金,现在同样也会有很多稀土公司无法成功。
这些热潮往往带来资本炒作,最终导致一个领域投资过热。雷斯塔德能源公司供应链研究主管奥顿·马丁森认为,当前关键矿产行业“更像是结构性转变的初期阶段,而非一次成熟的热潮。”他表示,未来的道路将是漫长、昂贵且充满波折的。
市场投机的不可持续性也为行业发展蒙上阴影。当前美国稀土类股票的飙升,除政策与需求支撑外,也源于投机资本涌入。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关键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从13%收窄至5%,扣除通胀后实际仅增长2%,镍、钴等矿种勘探支出已明显下降。
埃及亚洲和中国问题专家塔拉比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通过组建“盟友俱乐部”,美国希望建立独立于中国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经济学家格诺特·瓦格纳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中国能占据全球矿产行业的主导地位绝非偶然,北京多年来还大力投资绿色产业政策,重点关注完整、一体化的供应链。”
有分析认为,目前在“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问题上,各参与国的诉求并不一致。美国试图掌握规则主导权;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国希望抬高矿价扩大出口;欧盟关注环保标准与供应链稳定;印度则试图借机提升本土加工能力。这种诉求差异已显现端倪:加拿大虽承诺向美供应锂矿,却优先保障本土电动车产业需求,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既接受美国订单,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组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短期来看是无效的。美国虽具备挖矿能力,但关键矿产提炼能力较弱且尚未形成产业链。至于其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等到相关产业链搭建完成之后才会显现。”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发起的“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是力图打破中国在关键矿产精炼产品方面的优势,但短期内不会有多大作用。
在制造业链条中,光有矿产资源不足以解决问题,还必须建立关键矿产的精炼产能,“这在至少5年内是做不到的。”但美国的目标可能是与中国争夺关键矿产资源国,包括非洲的刚果(金),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等,试图迫使这些国家在中美关键能源供应竞争中“选边站”。
来源:环球时报,原文标题:《财经观察:美国谋划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