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极度紧张”,客户“紧急加单”,台积电毛利率有望“显著提升”

面对英伟达等AI巨头对下一代芯片的井喷式需求,台积电的N3先进制程产能已接近极限。摩根大通预测,到2026年,即使台积电通过转换旧产线等方式“挤牙膏”,其产能仍将存在显著缺口。而这种稀缺性反而推高了台积电的利润,因客户争相支付高额溢价获取产能,有望将其毛利率推升至60%以上。

芯片巨头英伟达对产能的渴求,正迫使其CEO黄仁勋亲自前往关键伙伴台积电的门口“要货”,但最新的分析表明,即使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其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也已接近极限。

华尔街见闻写道,近日黄仁勋现身台积电年度运动会,并公开请求增加芯片供应。台积电CEO魏哲家亦证实收到了扩产要求。黄仁勋更是直言“没有台积电,就没有英伟达”。市场普遍认为,黄仁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英伟达下一代AI芯片(包括Rubin系列)提供充足的N3产能。

然而,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在11月10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英伟达据报已要求台积电将N3产能扩张至每月16万片晶圆(wfpm),但台积电到2026年底的实际产能可能仅能达到14万至14.5万片。这一预测意味着,未来两年内,全球最先进芯片的供应缺口将持续存在。

这一供需失衡的局面预示着双重影响。一方面,依赖先进制程的芯片公司可能面临增长瓶颈;另一方面,拥有定价权的台积电则有望迎来利润率的显著提升。摩根大通预计,供应紧张已催生出“加急单”(hot-runs),这将帮助台积电在2026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冲上60%区间的低至中段水平。

产能“极度紧张”

面对客户的迫切需求,台积电并未选择新建N3晶圆厂。根据摩根大通的供应链调查,台积电倾向于将位于高雄(Fab 22)和新竹(Fab 20)的新建晶圆厂优先用于更先进的N2、A16等下一代制程节点。报告分析师Gokul Hariharan指出,台积电的策略是鼓励客户更快地迁移到领先节点,而非在N3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投入过多新产能。

因此,2026年N3产能的主要增量将来自台南Fab 18工厂的产线转换。摩根大通预计,随着部分加速器需求迁移至N3,N4制程的利用率将在2026年上半年跌破100%,届时台积电能够将约3万片月产能的N4产线转换为约2.5万片月产能的N3产线。

不过,这一转换也存在变数:如果英伟达获准向中国市场出货B30A等GPU,可能导致N4需求紧张,从而减缓N4到N3的转换速度。

多管齐下“挤牙膏”

除了产线转换,台积电还在尝试其他方法“挤”出更多产能。

报告提到,台积电正通过“跨厂协作”的方式,利用其Fab 14工厂闲置的N6/N7产能来处理N3制程中的部分后段工序(BEOL)。摩根大通认为,尽管这种方式效率不高,但鉴于N6/N7节点在2026年利用率可能维持在65%左右的低位,该协作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额外提供5000至1万片的月产能。

另外是“海外支援”。备受关注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Fab 21),其第二阶段预计将在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移入设备,但要到2027年初才能提供约1万片月产能的N3芯片,无法缓解2026年的供应紧张。综合来看,摩根大通估算台积电到2026年底的N3总产能约为14万至14.5万片/月,与市场报道的16万片需求仍有差距。

客户“紧急加单”

在产能极度紧张的背景下,各大科技巨头已纷纷提前行动,加入“抢产能”行列。需求方阵容堪称豪华,几乎囊括了所有科技巨头。

高性能计算(HPC)领域,除了英伟达的Rubin和Rubin CPX,还有博通的TPU v7、亚马逊的Trainium 3,以及Meta的Iris和微软的Maia 300等自研ASIC芯片。

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的C2基带芯片和iPhone 17,以及高通和联发科的安卓旗舰SoC,都将大规模转向N3。由于产能已被主要客户预订一空,报告明确指出,加密货币矿机等客户的需求在2026年“基本上无法得到满足”。

台积电毛利率有望“显著提升”

产能的稀缺性正在直接转化为台积电的盈利能力。摩根大通的供应链调查显示,由于产能极度紧张,已有多个客户正在执行或计划“加急单”及“超级加急单”,即以高出50%至100%的晶圆价格换取更早的交付。

报告分析,尽管这类高价订单的总量通常不会超过总产能的10%,但足以对台积电的财务表现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摩根大通预测,如果“加急单”持续,加上汇率保持稳定,台积电的毛利率在2026年上半年有望达到60%区间的低至中段,超出当前市场预期。此外,台积电从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对先进制程提价6%-10%的计划,也将进一步支撑其利润水平。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