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最后1天|见闻11.11活动,全场会员产品全年最低价!26年Alpha新产品全面上线!>>
苏姿丰执掌的AMD日益成为行业焦点。
11月4日,AMD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达9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创历史新高。毛利润、自由现金流及消费端业务等多项指标同步刷新纪录。
这份被七次标注“创纪录”的财报传递出明确信号:长期由英伟达主导的AI算力格局,正面临AMD的强势挑战。
苏姿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优异的业绩表现得益于市场对EPYC服务器处理器、Ryzen消费级处理器及Instinct AI加速器的强劲需求。”对比十多年前深陷债务危机、濒临退市的困境,AMD如今已实现半导体史上最成功的转型之一。
如今,苏姿丰将竞争目标直指黄仁勋执掌的英伟达。尽管他们是远亲,但在AI浪潮重塑科技格局的当下,它们已站在战场两端:一方是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行业霸主,一方是持续刷新业绩的挑战者。
临危受命
这份向英伟达发起挑战的底气,并非与生俱来。时间退回2014年,苏姿丰接手的AMD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2014年苏姿丰接任AMD CEO时,公司正处于至暗时刻:股价跌至3美元,营收同比下滑近40%,CPU市场份额流失三分之二,服务器芯片业务几乎归零。为求生,AMD被迫裁员25%,甚至出售总部大楼再回租。
外界普遍认为这家老牌企业濒临倒闭,英特尔CEO曾公开断言“AMD不会再回来”。
面对困境,董事会曾建议转向低功耗手机芯片,但苏姿丰拒绝了。她坚信AMD的核心优势仍在于高性能处理器,既不愿在新赛道从零开始,也不甘在传统领域屈居第二。
上任第二天,她便在全员会议中坚定表态:“我们能做出最好的产品!”她迅速明确战略方向——聚焦高性能计算,并提出三管齐下的复兴计划:打造优势产品、深化客户信任、简化组织架构。
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苏姿丰做出关键决策:暂停其他项目,全力投入代号“Zen”的全新架构研发。她为工程师设定了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新一代CPU性能提升40%。历经三年蛰伏,其间服务器芯片份额持续下滑,但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期之中。
2017年,基于Zen架构的锐龙(Ryzen)处理器诞生,性能直逼英特尔,价格却仅为一半,彻底打破市场质疑。从此,“苏妈”之名不胫而走。
商业上的扭转亦是:2022年AMD市值达到1977亿美元,首次超越英特尔;如今其市值已是后者的两倍。十年间,公司股价增长超60倍。《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评价此为“现代美国商业史上最伟大的扭亏为盈故事之一”。
苏姿丰还推动AMD进军高性能计算领域,积极布局Chiplet模块化架构,推出全球首款7纳米数据中心GPU,令业界瞩目。
她极为重视客户关系,即使在AMD无芯片可卖的艰难时期,仍坚持亲自拜访客户。一次,她冒冰雹驱车四小时前往惠普企业拜访CEO安东尼奥·内里,展现了“对使命的坚定信念”。在她的努力下,AMD与微软、Meta等巨头建立了深度合作,从游戏业务拓展至云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
苏姿丰曾对Meta承诺:“给我一个机会,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也会成为你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芯片、生态与远亲
凭借Zen架构成功在传统计算领域站稳脚跟后,苏姿丰没有停下脚步。此时,由ChatGPT引爆的AI浪潮,为她与AMD提供了一个与英伟达在全新维度上较量的历史性机遇。
全球三大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与AMD的掌舵者均为华人。其中,AMD在苏姿丰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对英特尔的超越,更展现出挑战英伟达的雄心。
ChatGPT的崛起引爆AI市场,也将英伟达市值推上万亿美元高峰。面对这一浪潮,AMD虽早有AI布局,但直到去年才由苏姿丰明确宣示其“AI+数据中心加速器”核心战略,公开挑战英伟达。
苏姿丰预测,数据中心AI加速器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这是我们未来几年最大的增长机遇,”她强调。在圣克拉拉总部,她不断敦促团队严守AI芯片研发节点,“我们一个节拍都不能错过。”
近期,AMD与OpenAI达成关键合作:OpenAI将在多代硬件中部署总容量达6吉瓦的AMD Instinct GPU,首批1吉瓦芯片将于2026年下半年交付。该合作可能涉及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硬件采购,作为回报,OpenAI可获得认购约10% AMD股权的选择权,具体数量取决于合作履行情况。
对此,黄仁勋评价这笔交易“富有想象力且独特”,但也略带保留地表示:“我很惊讶他们在产品未落地前就放弃10%股份。我想,这很明智。”
此外,甲骨文也宣布将部署5万颗AMD MI450 GPU,预计2026年三季度交付并计划后续扩容。
尽管外界常将苏姿丰与黄仁勋的远亲关系渲染为“表舅与表甥女之战”,苏姿丰对此并不热衷。她曾反问:“这真的是我们最该关注的话题吗?”不过她也在今年4月公开表达了对黄仁勋的尊敬:“他创立了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两人背景相似:皆出生于台湾,留美接受工程教育,最终投身高性能计算领域。但风格迥异:黄仁勋擅于描绘技术愿景,发布会如同科技仪式;苏姿丰则始终围绕“性能、功耗、成本”展开沟通,更注重将愿景转化为可落地的工程。
2023年,苏姿丰推出MI300系列芯片,正面迎战英伟达H100 GPU。MI300X在HBM密度和带宽上分别达到英伟达芯片的2.4倍和1.6倍,可运行更庞大的AI模型。得益于Chiplet战略,AMD构建出高度模块化系统,推出分别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AI的MI300A与MI300X版本。
苏姿丰指出,AI时代对算力的渴求远超以往,众多企业正寻求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她强调:“客户需要多样化选择与定制化能力。”AMD凭借更高能效比和更大内存容量,有效降低了客户的总体拥有成本。
在软件层面,英伟达凭借CUDA构筑起强大生态护城河,而AMD的ROCm平台起步较晚。苏姿丰坦言,ROCm仍在完善各类库与特殊算子,差异不在于优劣,而在于开发者习惯。“我们是在教他们一个新生态。”通过积极招聘、收购与持续收集反馈,AMD正加速推进软件生态建设。
AMD团队对此持乐观态度:在AI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芯片编程软件正变得越来越易用,长远来看,软件的重要性或将逐渐减弱。
苏氏哲学与超越之道
在这场硬核的芯片战争中,苏姿丰冷静、务实的工程思维,构成了AMD与英伟达截然不同的竞争底色。而要理解这种风格,则需要回到她的成长与职业生涯中寻找答案。
1969年,苏姿丰出生于中国台湾。3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父亲是一名统计员,母亲曾担任会计师并在中年创业,家庭的理性、务实与坚毅为她的成长奠定了基调。
17岁时,苏姿丰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气工程,24岁获得MIT工程博士学位,是硅谷典型的技术精英型CEO。
博士毕业后,她先后任职于德州仪器、IBM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在IBM期间,她参与设计的芯片采用铜电路替代传统铝电路,使运行速度提升20%,推动了半导体工艺进步。1999年,她成为IBM时任CEO郭士纳的技术助理。
郭士纳评价她“不循规蹈矩——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打破常规”。这段经历让她深入观察大型企业转型,塑造了技术与商业并重的能力。
苏姿丰认为,自己的职业驱动力源于少年时期:面对难题,她总是迎难而上,将问题视为机遇。在处于劣势和被低估的环境中工作,对她而言反而是“舒适区”。
在硅谷CEO中,苏姿丰以低调务实著称。她总是面带标志性微笑,冷静克制而不失亲和,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果断的决策力。她注重效率,常在听取汇报后直接回应“很好,速度加快”,并亲自到实验室检查原型芯片进度。
她自称“务实的超级技术乐观主义者”,坚信技术能够改善生活,但需要稳扎稳打、持续学习。她将出口管制等外部因素视为“噪音”,推动她每天前进的动力是“用产品改变世界”的信念。
在AMD内部,她坚持所有战略讨论必须围绕“性能、功耗、成本结构”展开,研发评估会必须在30分钟内明确目标、资源与收益。她要求工程师具备“两栖能力”,既精通技术又理解商业逻辑。在她看来,芯片行业没有奇迹,唯有依靠工程时间、人才密度与执行路径。
她很少评论股价,对外界强调的“女性领导者”标签淡然回应:“我只是一个做芯片的工程师。”
苏姿丰将AI视为职业生涯中最具变革性的技术,认为这是一个为期十年的超级周期开端。她指出AI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解放生产力,将人类从重复工作中解脱;二是解决复杂问题,将原本需要十年的任务压缩至数月完成。她设想,若AI能将芯片设计从三年缩短至六个月,将产生深远影响。她相信AGI终将到来,但不认为AI会比人类更聪明。
苏姿丰将AMD定位为AI基础设施的“第二极”——一个开放、可扩展的生态构建者,而非简单追随英伟达。即便AMD股价十年上涨超40倍,她公开表态依然克制:“市场属于投资者,公司属于产品。”
本文作者:胡世鑫,来源:深网腾讯新闻,原文标题:《挑战首富黄仁勋的,竟是自家“表甥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