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里巴巴宣布旗下AI应用“千问”开启公测,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从企业端(B端)走向消费端(C端)的竞速赛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应用商业化的热情,也为长期处于估值与盈利双重底部的软件板块注入了强心剂,预示着行业复苏的曙光或已初现。
11月16日,阿里巴巴官宣其旗舰AI应用正式由“通义”更名为“千问”,并向公众开放测试。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在千问APP上线消息的刺激下,周一AI应用板块集体大涨,三六零、宣亚国际等多只软件相关个股触及涨停,东方国信、蓝色光标跟涨。
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千问APP的推出,是其AI战略从重资产扩张转向高效变现阶段的体现。华西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认为,伴随阿里最新季报中阿里云AI收入超预期的增长,AI产品正在逐渐成为阿里云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通义’App正式完成品牌升级更名为‘千问’,软件版本从3.60.0升级至5.0.0,标志产品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重点关注阿里在AI侧从to B向to C突破进展,C端AI 应用有望成为2026年重要突破方向之一。”
阿里战略转向,全力押注C端超级入口
“千问”APP的推出,是阿里巴巴AI战略的一次重大升级。据媒体报道,这是继AI基建和淘宝闪购之后,阿里今年宣布的又一个集团战略级项目,由CEO吴泳铭亲自拍板,意在打造一个AI原生的C端超级应用入口。
此次从“通义”到“千问”的更名,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品牌统一行动,旨在将开发者社区中已颇具影响力的“Qwen”模型品牌,与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产品直接关联。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计划将旗下多个AI应用整合至“千问”品牌下,打造一款消费者首选的一站式应用,未来还将逐步增加代理式AI功能,以支持在淘宝等平台上的购物体验。
此次公测的版本,不仅搭载了阿里性能最强的Qwen3-Max模型,还采用了极简设计,并默认开启联网搜索功能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试图解决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此举标志着阿里正全面参与到与字节跳动“豆包”、腾讯“元宝”等应用的竞争中,争夺AI时代稀缺的用户注意力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基金报消息,华为即将于11月21日发布一项AI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旨在解决算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难题。该技术通过软件创新,可将GPU、NPU等算力资源的利用率从行业平均的30%至40%显著提升至70%,从而大幅释放算力硬件潜能。
据悉,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对英伟达、昇腾及其他三方算力的统一资源管理与利用,屏蔽硬件差异,为AI训练和推理提供更高效的资源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此次的技术路线与以色列AI初创公司Run:ai存在共同性。Run:ai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GPU调度技术,致力于打造能将AI模型拆分并行运行的平台,其核心产品是基于Kubernetes构建的软件平台,通过动态调度、池化、分片等技术优化GPU资源利用率。该公司在2024年底被英伟达以7亿美元收购,凸显了算力资源调度技术在AI产业中的战略价值。
行业景气回暖,业绩超预期打消市场疑虑
此前,“AI吞噬软件”论调曾一度给计算机软件板块蒙上阴影,加剧了投资者的观望情绪。然而,最新的行业财报数据正有力地驱散这一疑虑。
根据国盛证券的研究报告,多家计算机领军企业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优异,增长显著提速。报告数据显示,金山办公、海康威视、深信服、合合信息等公司,其单季度营收或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相较二季度均有明显提升。以金山办公为例,其25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5.42%,远超Q2的-2.83%,主要得益于AI新产品的落地推广和信创业务的加速。这表明,对于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强大执行力的公司而言,AI非但不是“吞噬者”,反而成为驱动增长的“赋能者”。

机构配置处低位,政策与监管新规构成潜在催化
从资金配置角度看,软件行业正处于一个有利的起点。据基金三季报重仓持股数据显示,2025Q3基金重仓持股总市值中,计算机板块占比仅为2.68%,处于近年来的相对低位,且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与此同时,年初至今该行业的涨幅也落后于通信、电子等其他科技板块。

国盛证券认为,这种“低配”状态可能迎来转机。中国证监会近期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旨在强化业绩基准的约束作用,限制基金投资风格的过度偏离。
分析认为,该新规一旦实施,将利好计算机等当前被低配的板块,可能引导资金回流。此外,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场景培育等政策利好,也为行业景气度的持续回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