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牛市“尚处于早期至中期”,摩根大通:美国电网升级尚未启动,中国企业有突破美国市场潜力

摩根大通认为,AI驱动的电力消费增长正在加速,供应端的极度紧张与需求端的结构性爆发——龙头电力设备企业的订单积压量已达到营收的2.5至2.8倍,盈利可见度已锁定至2027-2028年。随着全球短缺持续,以及美国本土产能的缺口,具备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的亚洲及中国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享受海外高毛利带来的盈利跃升。

摩根大通表示,尽管全球电力设备行业已连续三年跑赢大盘,但行业仍处于早期至中期阶段,电力设备超级周期远未结束。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成为关键瓶颈,亚洲企业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公司将继续受益于美国等发达市场的结构性需求增长。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分析师在11月18日的报告中表示, AI驱动的电力消费增长正在加速。到2028年全球AI数据中心装机功率容量将从117吉瓦增长至约242吉瓦,年复合增长率达27%。

美国方面,数据中心装机容量预计以1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从2024年的42吉瓦增至2030年的100吉瓦。

与此同时,美国电网基础设施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公用事业公司预计在2025-2029年投资1.1万亿美元用于发电、电网升级和扩建,公用事业资本支出预计2025年达到约2080亿美元,同比增长17%。

尽管需求井喷,但供给侧的产能扩张却异常“纪律严明”。大型电力变压器(LPT)的交付周期目前已延长至2-3年,开关柜超过1-2年,燃气轮机则需3-4年。

摩根大通统计显示,主要LPT制造商在美国的新增产能仅能满足约20-30%的年需求增长。这种结构性的供需矛盾支撑了设备制造商在未来数年内维持极强的定价权,产品价格自2021年以来上涨超60%的趋势没有任何放缓迹象。

随着全球变压器短缺的持续,以及美国本土产能的缺口,具备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的亚洲及中国企业有望在发达市场(DMs)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享受海外高毛利带来的盈利跃升。

数据中心将引爆100GW新增缺口

全球电力消耗增长正在加速,AI数据中心(DC)是这一趋势的核心驱动力。

摩根大通美国团队预测,仅为了支持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到2028年美国就需要约100GW的新增发电能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据中心的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从2023年的117GW增长至2028年的约242GW,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7%。

然而,供给端却在“原地踏步”。

美国基荷电力(燃气/核能)的净增产能在2029年之前将保持平缓,导致电网备用利润率(Reserve Margin)在ERCOT(得州)和PJM(东部)等关键区域急剧收紧,部分地区仅维持在20%左右或更低。这种供需失衡正在推高电力价格,PJM西部和东部的2026年远期电力价格今年以来已上涨了约15%。

美国电网“极其脆弱”:互连排队期长达7年,输电网建设严重滞后

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撞上美国老旧电网的“墙”。

由于电网限制,数据中心的并网排队时间正变得令人绝望:在弗吉尼亚州,排队时间长达7年;在得克萨斯州的某些区域,甚至可能达到11年。

这一瓶颈的根源在于过去十年美国在输电网络上的严重投资不足。

数据显示,2023-2024年美国平均每年新建的高压输电线路不足700英里,这与2013年每年4,000英里的建设速度相比出现断崖式下跌。要实现电网可靠性目标,未来每年需建设5,000英里。

摩根大通指出,目前高压电力设备的主力需求仍来自可再生能源并网(占比超70%),而真正的“电网升级/替换周期”尚未完全启动。目前美国电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设备使用年限已超30年,但替换需求仅占当前总需求的20-25%。这意味着,一旦老旧基础设施替换需求在未来几年加速释放,设备短缺将进一步加剧。

供应链“紧绷”常态化:产能扩张受限,价格持续高位

尽管需求井喷,但供给侧的产能扩张却异常“纪律严明”。大型电力变压器(LPT)的交付周期目前已延长至2-3年,开关柜超过1-2年,燃气轮机则需3-4年。

主要制造商(如现代电气)虽然宣布了扩产计划,但受限于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原材料供应,产能释放缓慢。

摩根大通统计显示,主要LPT制造商在美国的新增产能仅能满足约20-30%的年需求增长。这种结构性的供需矛盾支撑了设备制造商在未来数年内维持极强的定价权,产品价格自2021年以来上涨超60%的趋势没有任何放缓迹象。

锚定2027年盈利,中国企业迎来出海机遇

虽然电力设备板块年初至今涨幅显著,估值倍数有所提升,但摩根大通认为市场仍低估了行业的长周期属性。

目前的订单积压量足以支撑龙头企业未来2.5至2.8年的营收,盈利可见度极高。因此,估值框架应从关注短期市盈率(P/E)转向锚定2027年的盈利能力。

摩根大通强调,中国企业(如思源电气)突破美国市场的潜力是当前市场尚未充分定价的因素之一。随着全球变压器短缺的持续,以及美国本土产能的缺口,具备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的亚洲及中国企业有望在发达市场(DMs)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享受海外高毛利带来的盈利跃升。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