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本需求,正通过一个日益庞大的债务市场与全球金融系统深度绑定。
19日,StockMarket.News在X上发帖认为, 推动这一趋势的核心,是科技巨头们急剧膨胀的资本支出。以亚马逊为例,其资本支出同比激增75%,规模已接近公司运营现金流的水平。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传统的股权融资已难以为继,企业不得不转向债券市场和私募信贷寻求支持。
市场的反应极为热烈。亚马逊近期一笔15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吸引了高达800亿美元的认购需求,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在当前高估值、低利率和激烈竞争环境下对收益率的极度“渴望”。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正成为这股融资潮的支柱,它们将大量资金配置于AI相关的债务工具,从而将数百万普通投资者的储蓄与科技行业的未来紧密相连。
这一模式正引发市场关于风险传导的担忧。分析认为,这种将高杠杆、集中化的行业押注广泛分散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做法,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相似之处。一旦作为基础资产的“AI基础设施”投资逻辑出现裂痕,其后果将远不止冲击硅谷。
资本渴求催生债务依赖
AI竞赛的本质是一场资本消耗战。为了构建算力基础设施,科技公司正投入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美银表示,美国五大云计算巨头(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甲骨文)今年迄今的总发行量达到惊人的1210亿美元,是过去五年平均280亿美元的四倍有余。这场债券供应洪流对市场造成显著冲击,云巨头债券利差大幅扩大,其中甲骨文利差扩大48个基点,Meta和谷歌分别扩大15和10个基点,明显跑输整体投资级债券指数。
同时,美银认为,2026年预计供应量维持在1000亿美元左右,不会进一步加速。
据市场分析预测,仅在2025年至2028年间,AI基础设施项目预计就需要约8000亿美元的私募信贷资金,这相当于同期该领域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预期的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负债成为必然选择。当企业的资本支出规模追平甚至超过自身造血能力(即运营现金流)时,外部债务融资便从一个选项变为了必需品。亚马逊并非孤例,Meta和Oracle等科技巨头也在构建类似的融资安排,它们常常通过表外工具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债务打包、分层后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强劲的融资需求恰好迎合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率困境”。在全球股市估值偏高、传统固收产品回报有限的背景下,与AI这一高成长性行业挂钩的债务产品,提供了颇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亚马逊债券的超额认购便是缩影。巨大的需求推动这类交易被迅速推向市场,其定价往往在一夜之间被进一步压低,这甚至让债券管理人在相关基础设施建成之前,就能获得即时的账面利润。这种对收益的追逐,驱使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长期资本的管理者,将AI相关债务作为其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技巨头到退休金:风险如何传导?
这种融资结构的核心风险在于其广泛的传导性。与仅限于少数专业投资者的股权融资不同,这些债务通过养老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被广泛地分配到了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这意味着,一旦AI领域出现增长不及预期、技术路线被证伪或项目违约等负面事件,导致相关债务资产被迅速重新定价,其影响将迅速扩散。被迫的抛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跨行业的资产价格下跌,形成典型的“传染”效应。这种机制下,最初源于某一科技公司的风险,最终可能演变为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市场观察人士警告,当前的情景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抵押贷款市场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性。当时,金融机构普遍追逐由次级抵押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高收益,并默认其基础资产的稳定性。然而,高度的杠杆和对房地产市场的单一集中押注,最终酿成了灾难。
如今,市场似乎再次陷入了类似的逻辑:所有人都在追逐收益,并假设AI的增长前景稳定可靠。但其底层结构同样因高杠杆和对单一赛道的集中投资而天然具有风险。假如“AI基础设施”的投资论述出现裂痕,其冲击波将不仅限于科技公司或银行,更将直接触及每一个与机构投资组合相关的散户投资者和退休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