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明年投资还是这两个方向,目前不投AI,不确定性高

投资作业本Pro
聚焦与嘴相关的企业。

11月20日下午,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分享了对2026年股市投资的展望。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机会。我认为机会存在,也是方向。但从投资角度看,现在这个时点介入未必能赚钱,还有风险。

2、新质生产力如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肯定会催生大公司,但难以把握。若抓准企业可能成功,但抓不准可能就没了。

参观现代工厂后,我感觉制造业将绝对过剩。新质生产力未来也会过剩,因为重复生产多,同质化严重。

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你能搞我也能搞,结果可能是谁都赚不到钱。这是未来清晰可见的。

3、回到传统行业,它们在过去几年表现低迷。但头部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股价虽跌了很多,我们认为已反映经济现状,反而具备投资价值。

4、黄金,有人赚了钱,可能是先知先觉,但99.99%的人没这本事。过去几十年黄金持续下跌,什么时候买都是错。所以这事难把握。

5、科技进展清晰可见,我们的投资方向不变。

一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包括生育相关需求。人口若增加,问题都能解决。如今不少人不生孩子或丁克,老了后会有新要求。

归根结底,人来到世上要干什么?总要留下什么,一是传承,二是生活舒适快乐。

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如酒精、烟草,未来仍需要,我们投资向这方面靠拢。

二是延缓生命,这无法替代。每个人最终都需要亲人。

林园坚持认为,当前是股市二十年来较好的投资时机。他继续看好“嘴巴经济”,认为其估值合理且确定性高;同时指出,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虽代表未来方向,但面临过剩风险,投资确定性远不及传统领域。

他称,投资应首选企业盈利与生存的确定性,因此对高投入、高风险的新兴行业保持观望,并看好已充分调整、具备价值的传统板块,如沪深A50、沪深300指数。

林园还强调,过去几年新质生产力表现好,但一旦变化,赚钱的人中98%可能亏损。而与嘴相关的资产,不怕买高,长期不会苦命。搞新兴行业、讲概念,错了可能二三十年回不了本,甚至企业消失。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今天要说的是2026年的投资机会,现在2025年也快结束了,还有一个多月。

展望过去,这一年一些小盘股,还有一些新质生产力,就是大家说的这些没有过剩的一些生产力,行业都有不错的表现。

但是代表股市主流的一些传统行业,这些公司还在持续调整当中,这和市场的热度有关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下,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偏冷,在过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表现不佳。

这背后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比如过去20多年,中国大规模基建催生了房地产等大型工程,包括地产和公共设施。近几年这些行业相继暴雷,居民财富缩水。

二是传统行业随着生产要素提升,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导致竞争加剧,企业普遍感到艰难。

另外,在新兴领域,虽然目前产能过剩还不明显,表面上看供需关系比传统行业好,但如果照此发展,未来也可能面临过剩。

新质生产力现在介入,会有风险

关于资金流向,老百姓收入没有明显增长,钱去哪了?我们认为过去资金大多流向了城市建设和高楼大厦,每个人都为这些工程贡献了力量。一旦这些资产价格大跌,大家就感觉没钱了,传统行业也因此困难。

我们也在观察新质生产力,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未来是否也会过剩?市场最终会做出判断。

中国企业众多,投机成分存在,生产力难以精确统计。就像2021年大家还抢房,数据其实已显示过剩,但市场有惯性,现在回头看当时已是高位。

今天主题是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机会。我认为机会存在,也是方向。

但从投资角度看,现在这个时点介入未必能赚钱,还有风险。因为这些是新兴行业,其中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很大,我们难以把握。

作为林园投资,我们把企业盈利和生存的确定性放在第一位,因此目前保持观察,不轻易大比例介入。

传统头部公司具备投资价值

传统行业为何过剩?生产效率提升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十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思维,认为经济会持续增长,那是建立在人口没有大幅下降的前提上的。如今人口减少几百万,且趋势未止,宏观指标如GDP和收入都会受影响。

所有消费都依赖人。一是人口数量,二是购买力。目前看,2026年这两项指标难以回升。实体经济表现为何?物价下降,公司经营困难。在投机市场中,我们追求少亏或盈利,倾向于选择热门赛道。股市有明显投机成分,热点轮动快。

回到传统行业,它们在过去几年表现低迷。但头部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股价虽跌了很多,我们认为已反映经济现状,反而具备投资价值。特别是沪深A50、300等大型指数,风险不大,当前或是投资良机。

目前是股市开市几十年来较好投资时机,聚焦与嘴相关的企业

我们统计发现,目前是股市开市几十年来的较好投资时机。因此我们公司聚焦于与“嘴”相关的企业,这类企业产品有保质期,无需大量投入,供需关系清晰,容易调整。

它们不像地产或公路等固定资产投资,难以纠错。房子盖了没人住就是空置,公路修了亏本就是亏本。而“嘴巴经济”生产过多时市场可快速调节。

有人认为城市繁荣就是高楼多,那是没动脑子。这些资产最终处理起来很难。

“嘴巴经济”则容易调整,是市场经济成熟的表现。

我们认为这类公司值得投资,尤其是老年化相关的食品、饮料、医疗等赛道。

如果分为持有、买入、卖出,我们选择持有和买入,特别是与生命相关的企业。这些方向未来不会吃亏,等大家反应过来,资产价格已不是现在这样。老字号品牌仍有生命力,这是今天的重点方向。

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投资,难以把握,传统资产现在买入不亏

新质生产力如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肯定会催生大公司,但难以把握。它们需要高投入,风向可能突变或长期不盈利,风险较大。风投也可能撤资,这类企业不是我们的目标。

投资企业必须盈利。在当前环境下,盈利比以往更重要。如果忽视这点,在新老交替、未来逐渐清晰的背景下,我们不敢放松。

我们并非保守,但相信未来十年,如今一些科创50指数中的企业未必能存活。回顾过去几十年,科技发展改变生活,但80年代美国很多企业如今也已消失。这是规律。

比如新能源汽车早期进入者未必发财,多数已不在。而传统行业,尤其与“嘴”相关的企业,很多依然存在。

当前经济环境下,生存第一。新老企业都有竞争压力,因此我们选择那些投入少、能持续盈利的企业。

投资资金应从企业自身盈利来。老企业仍有盈利能力,而新质生产力尚在投入期,一旦投资者停止投入,便很麻烦。大家看重未来没错,但最终可能还是回归到能看到盈利的资产。

人性在投机市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会放大情绪。如今传统行业被低估,觉得没增长,但股价已反映风险。必需品需求仍在,只是看不到未来增长。若人口减少,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会减少。因此对热门行业,我们持审慎态度。

原因如前所述。变化可能很快,如人们对房子的认知。几年前我说房子有风险,不少人不认同,如今情况不同。

具体核心原因说不清,但当时感觉不对,所有资金都往里投。如今新质生产力没有那种狂热,投资更谨慎。

但这些行业在资本市场热度仍高,讲究概念,将来可能难以纠正。我们投资与“嘴”相关的企业,可能输时间但不输钱。只要公司还在,需求还在,风总会来。

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意识到这点。我们知道价格高低,市场规律会让其回归。

追逐新质生产力的人,若抓准企业可能成功,但抓不准可能就没了。

传统资产现在买入不会吃亏。

世界变化很大,回头看,确实出了很多问题。

美国也意识到问题,推动制造业回流,主要是传统制造业。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外流导致发达国家麻烦。为何通胀高、存款利息高?因为资本涌向高科技,但民生仍受通胀影响。这是我对两极分化的理解。

投资人工智能没错,但能否赚钱是另一回事

展望未来,人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取代人,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这些企业没错,但能否赚钱是另一回事。

就像农民养猪种地,生产积极但未必赚钱,因为谁都能做。

规模化生产、机器人普及后,企业盈利更难,可能形成新的恶性循环,大家倾向于便宜。

未来制造业智能化,商品质量极高,分工明确。企业如何盈利?可能只有平价。若大家对质量不关心,那就麻烦。

投资两个方向不变: 快乐和生命

我们相信未来仍以人为本。老龄化社会,老人需要什么?机器人代替不了人,人始终是第一生产力。

冰冷的东西可能不再稀奇。物以稀为贵,机器人、泥娃娃有什么用?最终回归人类生存本质,需要快乐。老祖宗说“人活一世,吃喝二字”,与嘴相关的需求永存。

人都希望活得长。未来饿不死,生活品质高,人们会投入延长生命,不为年轻人担心。

我相信物质匮乏的年代已过去,就像煤油灯被电灯取代。科技进展清晰可见,我们的投资方向不变。

一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包括生育相关需求。人口若增加,问题都能解决。如今不少人不生孩子或丁克,老了后会有新要求。

归根结底,人来到世上要干什么?总要留下什么,一是传承,二是生活舒适快乐。

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如酒精、烟草,未来仍需要,我们投资向这方面靠拢。

二是延缓生命,这无法替代。每个人最终都需要亲人。

今天我强调的是风向变化。

若风向变,投资错了会很难,因为没有坚持的理由。传统行业与新质生产力比的是增长,但风向一变,企业可能长期亏损。这种事过去发生过。

大约在2000年前后,大家炒作新概念,按股本大小和绝对价值判断公司好坏。当时有几只股票连续上涨,日K线全红,最后这些企业都不在了。几年后遇到一些当时炒作的清华系或北大系的人,他们反而羡慕我投资高速公路,因为挣钱实在。

他们说闭着眼睛都能赚钱。往前看一两年,觉得那个最好,因为增长高,这就是泡沫。泡沫破了,思维方式变,资本市场就没人关注了,就像今天的传统行业。

这种事多次发生。但我们坚持认为,投资本质是做企业,核心是创造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金钱价值。要赚钱,持续赚钱才是核心。

我第一次去美国时,因为买了可口可乐股票,发现哪里都有它,明白了为什么它能不断创新高。长期趋势看,它是印钞机,中途调整虽大,但趋势不变。那次经历让我清醒。

从那时起,我们确立了“嘴巴”投资方向。可以肯定,这个领域会长期存在,至少我有生之年看不到它消失。新质生产力会出大企业,但对我们来说投资难度大。

参观现代工厂后,我感觉制造业将绝对过剩。新质生产力未来也会过剩,因为重复生产多,同质化严重。企业主说改造后大家都一样,生产效率提高,但产品如冰箱、汽车、机器人区别不大。

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你能搞我也能搞,结果可能是谁都赚不到钱。这是未来清晰可见的。

物质极大丰富后,没有稀缺性就不值钱。我小时候,一块手表都很稀奇,如今大量生产就不值钱了。未来机器人多了,也可能不稀奇。

十几年前我花5万买按摩椅,觉得新奇,半年后就不怎么用了。如今租客不要,我还运回来。不稀奇了就觉不值钱,但人的按摩需求仍在。

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思想变得快。过去几年新质生产力表现好,但一旦变化,赚钱的人中98%可能亏损。而与嘴相关的,不怕买高,长期不会苦命。

我们的企业可能下跌,但会再创新高。而搞新兴行业、讲概念的,错了可能二三十年回不了本,甚至企业消失。趋势来了我们难改变,但趋势会延续。

比如黄金,有人赚了钱,可能是先知先觉,但99.99%的人没这本事。过去几十年黄金持续下跌,什么时候买都是错。所以这事难把握。

我们做的是能落实的事。若买黄金20年一直跌,也头疼。投机生意要用什么标准?是认知还是方法?首先要认知好坏,知道该投资持续盈利的企业,还是昙花一现的,或是长期折磨的。

从过去总结,相信未来方向也是如此:要投对方向。除了这个,没别的。不怕买高,我们的“嘴巴经济”现在不高,是便宜的。新质生产力我也不认为高,它们刚起步。

它们绝对是起点,但本质区别在于投资企业的确定性不在一个级别。

这是我们的认知。人一辈子要分清楚好坏。就像一件事,有人觉得好,但我们的衡量标准是企业盈利,与企业共同成长。这种机遇今天不多。我就说这么多。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课代表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