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除减速器外,机器人硬件皆可自研——核心壁垒正迁移到软件与数据

大摩认为,机器人行业的核心壁垒正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算法和数据积累。除减速器外,大多数机器人硬件已可由集成商自研,这削弱了普通硬件制造商的议价能力。而这一深刻转变,或令企业的软件实力、数据能力和商业化落地效率变得更为重要。

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硬件的普遍可制造性正将真正的护城河推向软件算法、数据积累和生态系统构建。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11月23日发布的纪要显示,该行在亚太峰会期间与极智嘉、优必选、越疆科技等多家机器人公司进行了交流。会议反馈显示,全球投资者对机器人领域的兴趣依旧浓厚,但行业内部的关注焦点已然转移。

行业参与者日益形成共识:软件将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差异化因素。与会公司普遍强调,除了减速器等少数精密部件外,大部分硬件已具备自研能力。

硬件自研成趋势,减速器成唯一例外

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机器人硬件的自主研发已成为行业主流趋势。在峰会上,大多数机器人集成商都强调了其内部组件开发的能力和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努力。这表明,在机器人本体的硬件制造环节,技术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

然而,一个关键的例外是减速器。报告明确指出,减速器是唯一被与会公司一致提及需要外购的核心零部件。

这一转变对投资者评估机器人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的关注点正从单纯的硬件制造能力,转向企业在软件开发、数据训练以及构建高效生态系统方面的实力。

软件与数据:新的核心战场

如果说硬件是机器人的“身体”,那么软件和数据则是其“大脑”和“灵魂”。报告强调,软件预计将成为机器人行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与会者普遍认为,用于机器人训练的数据可用性,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谁能掌握更多高质量的场景数据,并开发出更优越的算法模型,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观点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公司的核心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其软件实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上,而非硬件组装。

投资回报率(ROI)压倒形态之争

在工业应用领域,关于机器人形态的讨论正让位于一个更务实的指标:投资回报率(ROI)。行业参与者日益认同,在工厂和仓库中,机器人的外形(无论是人形还是其他形态)远不如其带来的实际效益重要。

报告指出,驱动ROI的关键因素是效率、准确性和成本。一个机器人能否被大规模采用,最终取决于它能否为客户创造可量化的经济价值。这一共识提醒投资者,在评估工业机器人公司时,应更关注其产品的实际应用表现和客户案例,而非仅仅是技术概念或形态上的新颖性。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目标激进,产业应用仍谨慎

对于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市场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摩根士丹利观察到,新晋的初创公司正为明年设定极为激进的目标,而从现有业务延伸至人形机器人的老牌公司则相对谨慎。

初创公司的主要增长点聚焦于娱乐、研发和销售服务等领域。例如,EngineAI预计2025年交付300台,2026年增至3000台。

相比之下,工业领域的应用落地则更为审慎。优必选是一个显著的例外,该公司预计2025年交付500台,2026年交付2000至3000台,且主要面向工业应用。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