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费跌至历史冰点、海外冶炼厂生存承压,2026年铜精矿长协谈判开启严酷博弈

全球铜加工费跌破每吨20美元创十年新低,推动年度基准定价体系面临重构。在2026年长协谈判中,矿商与冶炼厂正围绕新型定价模式展开博弈,而日本等海外冶炼厂通过联合减产应对经营压力,中国冶炼企业则凭借产业链优势维持稳定采购。

全球铜加工行业的定价机制正经历深刻变革,2026年的供应谈判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显著的市场供需变化中展开。随着铜精矿加工费降至历史较低水平,甚至现货市场出现非常规报价,长期沿用的年度基准定价体系正迎来重要转折点。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行业会议成为本年度谈判的关键时点,市场普遍持审慎态度。在经历近一年的加工和精炼费用(TC/RCs)明显下调后,矿业公司预计将借助当前市场条件,推动更为适应现状的供应协议。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产业链各方的协商方式,也促使全球冶炼格局出现调整:中国冶炼产能持续增长,而其他地区的冶炼企业则面临经营压力。

当前谈判的核心议题在于长期使用的基准体系能否继续适用。分析显示,由于现货市场与长期协议条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主要矿商与中国冶炼厂商达成协议、其他地区参照执行的定价模式可能出现调整。市场正呈现出向更多双边协议、设定价格区间,甚至探索周期性定价的方向发展。

Freeport-McMoRan Inc. 等主要矿商已表示正在考虑多种合作方案,同时关注冶炼厂商的运营状况。CRU Group分析师Craig Lang指出,年度基准体系预计将迎来“进一步调整”,未来的谈判形式可能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定价体系迎来调整期

近十年来,铜加工费通常随市场供需变化而波动,但近期铜精矿供应趋紧的情况已引发行业结构性思考。根据CRU Group的分析,随着金属加工产能的快速增长超过矿山产量增幅,现有基准体系面临新的评估。

这一市场情况使得各方对2026年的合约条款持谨慎预期。Panmure Liberum分析师Tom Price表示,当前正在进行的谈判反映了行业适应新市场环境的进程。由于现货加工费近期曾出现非常规报价,产业链各方都在重新思考对基准体系的依赖程度。

Mystell Global分析师Li Chengbin指出,长期协议费用与现货业务之间的差距对维持基准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挑战,目前市场关注点在于中国冶炼厂通过年度合同能够确保的铜精矿供应规模。

海外冶炼企业面临经营调整

在中国以外市场,冶炼企业正经历运营压力。日本、韩国和西班牙的相关行业组织近期发表联合声明,对当前加工费水平及市场实践表达了看法。

日本冶炼企业正通过加强协调来提升谈判地位。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表示市场环境已“明显变化”。部分海外产能已开始调整:日本金属生产商JX Advanced Metals Co. 今年宣布了产量调整计划;同时,Glencore Plc 已就其在澳大利亚Mount Isa冶炼和精炼业务的持续运营获得相关支持。

Panmure Liberum的分析认为,中国通过获取较大比例的精矿供应并参与贸易结构,正在影响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中国以外的企业而言,这涉及市场运营策略的调整。

市场供需与行业前景

尽管加工费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铜业仍保持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国精炼铜产量同比有所增长。中国冶炼企业能够在当前加工费水平下维持运营,部分得益于精炼铜及副产品硫酸的价格表现。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保持稳定,虽较前期高点有所调整,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冶炼企业面临不同的市场条件。随着全球主要矿山供应波动导致原材料获取存在挑战,而冶炼产能持续增加,这种市场状况在短期内仍将延续。

Cofco Futures Co.分析师Xu Wanqiu表示,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中国冶炼厂将继续寻求原材料供应。考虑到新产能的逐步投产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预计明年中国冶炼厂的采购活动将保持稳定。这一现状进一步强化了矿商在2026年谈判中的地位,预示着全球铜加工行业将进入一个调整与适应的新时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