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场充满变数的背景下,包括瑞银、摩根大通与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顶级外资行正不约而同地对2026年的中国股市投下信任票。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对2026年中国A股市场持建设性看法,预计在“反内卷”政策、人工智能发展、全球宏观环境改善以及消费分化复苏的共同驱动下,市场将迎来结构性上行机会。该行在基准情景下,将2026年底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设定为5200点,并指出在牛市情景下该指数有望触及6010点。
瑞银则预测,在盈利加速与估值修复的双重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在2026年“迈向新高度”,并预计A股整体盈利增速将从2025年的6%提升至8%,并强调当前A股的股权风险溢价远高于历史均值,相较于其他市场具备显著的相对吸引力。瑞银认为,中国互联网平台在AI货币化方面具备先发优势,且估值异常便宜,这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布局窗口。
摩根士丹利则表示,2026年将成为在2025年高回报之后的“稳定之年”,指数上涨空间有限,企业盈利将保持温和增长,估值也将回到更高水平的常态。随着中国重新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贸易紧张局势缓解,市场环境将更为稳健。
摩根大通展望2026年A股:沪深300看高至5200点,聚焦四大投资主题
在摩根大通于11月26日发布的2026年展望报告中,分析师认为,5200点的目标对应约17%的上行空间,其估值基础是基于万得一致预期的15.9倍市盈率。报告同时给出了牛市情景下的6000点和熊市情景下的4000点目标。
报告详细阐述了其看好2026年A股市场的四大核心逻辑:
- “反内卷”政策执行:报告预计,明年“反内卷”政策有望加速落地。这将有利于改善行业竞争格局,从价格和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从而结构性地提升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目前市场对2026年中国企业利润率的预期在亚太市场中仅位居中游,存在上行空间。
- AI基础设施与变现:全球AI基础设施资本支出的增长,将直接利好相关的中国供应商。报告指出,随着国产化进程和AI商业化应用的推进,更多相关标的将从中受益。
- 全球宏观环境向好:预计2026年发达市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将趋于宽松,这将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销售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那些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
- 消费K型复苏:消费市场将呈现分化复苏态势,低端和奢侈品消费领域有望同时受益,为相关板块带来投资机会。
瑞银:盈利与估值双修复,A股仍具吸引力
瑞银则认为,中国科技公司不仅在估值上具备相对优势,更在全球AI浪潮中拥有独特的变现潜力。
瑞银在26日的报告中表示,中国互联网平台将比其他国家的同行更早实现AI的货币化,同时其估值水平“异常便宜”。在其全球策略中,瑞银认为生成式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催生全球股市“合理”泡沫的核心动力,而中国作为AI技术采纳的领先地区之一,将充分受益。瑞银将“科技自立”列为首要投资主题,指出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的国内替代正在加速。
在估值端,瑞银强调A股的相对吸引力。当前A股的股权风险溢价(ERP)显著高于其历史平均水平,而美国及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的ERP已回落至长期均值下方。这表明,投资A股所能获得的风险补偿相对丰厚。
摩根士丹利则表示,2026年将成为在2025年高回报之后的“稳定之年”,指数上涨空间有限,企业盈利将保持温和增长,估值也将回到更高水平的常态。随着中国重新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贸易紧张局势缓解,市场环境将更为稳健。
资金流向新趋势:居民储蓄转移与长线资本入市
资金面的积极变化是支撑外资行乐观预期的另一关键支柱。瑞银在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市场的资金“蓄水池”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和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居民财富正寻找新的配置方向,A股市场正逐渐成为承接这部分资金的重要选择。瑞银数据显示,尽管居民总存款与A股总市值的比率在2025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历史均值,表明居民储蓄进入股市的潜力依然巨大。
与此同时,长线资金的入市步伐正在加快。据报告引述,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持有的股票和基金规模已较2024年底增加1.5万亿元人民币。此外,旨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市值管理改革也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年A股公司的现金分红总额有望首次突破2万亿元,股票回购规模也显著增加,这些举措正有效提升A股对长线投资者的吸引力。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