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al-label

还在用社融&信贷指标预判A股走势?你已经OUT了!【刘晨明2.1】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刘晨明
字数 3,523
阅读需 9分钟
在经济转型背后,社融、信贷以及M1等主要指标的市场指导作用正在大幅度降低。

本期内容

华尔街见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晨明,欢迎来到《A股策略方法论》。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策略研究框架迭代的问题,讲到了一些传统意义上非常好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正在逐渐失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失效,以及失效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可能以后会减少对这些失效指标的关注和依赖,以避免对我们的投资体系产生干扰,或者说形成噪音。因此,选择有效的、持续有效的信号非常重要,同时要过滤掉那些逐渐变得无效或本来就无效的信号,即噪声。

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的几个维度。

社融&信贷指标的指引有效性正在下降

首先是从基本面角度来看,这里我想说一些之前非常典型的,甚至是我自己非常看重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在最近这两年左右的时间,效果确实比较一般,或者说不应该再把它们当作核心。

具体看金融指标,比如社融和信贷,最近这两个指标大家讨论很多。比如6月14日公布的5月份M1数据是负4点多,4月份的社融单月新增是负的,上一次社融出现负值还是在2005年。

新增为负意味着大家的融资额还不如还款额多。这就像一个蓄水池,有人需要融资,有人需要还钱。融资额减去还款额是负的,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融资、债务以及社融等。

这个指标在我们之前的框架体系里确实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可以看下图里的蓝线,它代表的是中国社会融资的同比增速,和社会融资存量规模的历史同比。这个蓄水池的绝对量按道理应该是在不断上升的。

图中蓝线就是它的同比增速。之前我们用它来代表中国的经济整体的需求,是衡量整体基本面景气度的最核心指标,它每个月会公布一次。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与之交叉验证的指标,就是黄线所代表的制造业PMI。

对于制造业PMI,大家应该可以高频关注,它是所有数据中较早发布的,每个月初就能看到。这个黄色的制造业PMI计算方法,大家可以粗略理解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局选取了几百家企业作为样本,这些企业不一定是上市公司,但通常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每个月统计局会向这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问企业这个月接到的订单跟上个月比怎么样,这个月的商品价格跟上个月比怎么样,以及这个月的库存跟上个月比怎么样、出口外需跟上个月比怎么样……

因此,它是基于对订单等各项因素的调查问卷情况与上个月的比较。所以,如果黄线向上走,代表企业每个月的反馈情况都比上个月好。如果黄线向下走,就代表企业反映的情况比上个月差,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经济需求端的验证。

从历史上看,这两根线的走势关联度非常高。如果蓝线向上,黄线也会向上;如果蓝线向下,黄线也会向下。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更核心的指标,即社融中的中长期贷款增速。我也用蓝线来表示指标。社融包括短期贷款和融资,比如几个月或一年之内的。这些短期贷款和融资通常不能代表经济需求,因为任何投资所需的资金都不会是半年或一年这么短的期限。半年或一年期的资金大多用于短期周转,包括居民部门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半年或一年可能是消费贷款。

社融中还有一项分项是中长期贷款。这个指标之前是最核心的,能够引领或代表未来中国经济,相当于是一个领先指标。理论上它应该领先于黄线。但你会发现,最近这几年它似乎不再领先,而是变得同步,失去了领先性——这是在2018-2021年这几年的情况。

但如果再往后看,你会发现,它甚至不再同步。在过去的两年,也就是2022年和2023年,无论是领先性还是同步性都不行了,这是比较要命的一点。因为正如我们刚才所说,蓝色这根线在之前的研究体系中,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大部分股票的指引意义非常强。但现在,它既没有领先性,也没有实际的同步意义了。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从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它经历了一波显著的回升。按照常理,这应该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好转,因为人们开始融资,开始借钱。借钱之后,资金会投入市场,从而拉动总需求。

但大家会发现,实际上2023年的经济只恢复了1-2个月。这主要是在疫情解封后,群体免疫初期的1-2个月里有所恢复。但从2023年3月、4月、5月、6月开始,情况又变得不太好,黄线开始震荡下行,这是2023年上半年的情况。

然而到了2023年下半年,蓝色的中长期贷款指标一路向下,没有回头迹象,包括到现在最新的数据,也是到5月份了,持续下行。但黄色的PMI线却逆势上升,在大家都觉得社会融资体系不行了,融资需求低迷的情况下,PMI却回升了。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这与以前的情况差别太大了。包括之前蓝线会指导A股的很多指数,包括股票走势。但你发现最近基本上没有效果了。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大约一年的时间,从2023年7月,到今年1月份,蓝线一直往下走,而A股市场也是连续6个月下跌。随后到了今年,尽管蓝线2月份以后还在下行,市场却从2月、3月、4月开始连续反弹,连续四个月回升。

所以你就会发现,用这个指标来指导对中国基本面的判断,其实效果已经差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说,4月、5月的社会融资数据都非常差,但我认为大家不要把这个当作对市场理解的核心点,因为它的效果已经大大减弱了。

为什么社融&信贷指标的参考性正在失效?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之前有效的指标现在没有效果了呢?我认为,最近两年的主要变化是地方政府没钱了,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把借来的钱用于填补财政缺口,而不是投资和拉动实体经济

例如,地方政府需要维持正常运营,支付公务员工资,保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还本付息也需要资金。所以,实际上,蓝线代表的中长期贷款中,很多之前都是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地方国企等借的钱,这些钱本应用于投资,无论是基建、地产还是再生产投资等,都能拉动实体经济和需求,进而推动股市上涨。

但是,近两年的情况是,由于地方政府手头紧张,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很多地方政府面临"三保"问题,即保民生、保就业和保地方政府正常运营,这些都需要资金。因此,很多借来的钱实际上都用于这些方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空转"。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原文的"专栏1"也提到了这一点,即信贷增速,特别是中长期贷款信贷增速,对经济的指引意义及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确实在减弱。报告中举了一些数据例子,比如2023年某些地区的贷款平均增速是11.4%,但GDP增速只有5%;而有些地区贷款平均增速只有3.3%,但GDP增速却有4.8%。

包括刚才提到的,蓝线对PMI的指引效果也在明显下降。这实际上还反映出另一个问题,经过过去3年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变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实面临较大压力,但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也在相应下降,对经济的影响也在减弱。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地方政府没钱投资,借的钱都用于其他事情,PMI却能回升呢?这是因为今年以来出口的拉动很大。PMI中包括很多出口型企业的订单,而这些订单今年以来确实在恢复,这对经济的贡献是显著的,因为出口会拉动很多制造业。

因此对于这些指标,我建议大家可以稍微淡化一些,因为每个月都会有社融数据、中长期贷款数据、M1/M2等数据发布,但它们对市场的指引意义确实在下降。当然,大家也可以从央行的这段话中看出,这是对短期情况的一个简单解释。

此外,大家也会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什么情况呢?以前是内需增长动能非常强,无论是地产还是基建,融资需求一直很旺盛。地产公司、民营企业、地方政府都想借钱,借钱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和投资。

在过去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信贷需求一直很旺盛,这种需求的波动主要来自央行的调节。比如,央行要求各大银行加大投放力度,贷款增速自然就会上升,因为需求一直存在。反之,如果央行要求经济降温,控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让商业银行减少或控制放贷节奏,那么需求就会被压制。尽管还有融资需求,但不发放贷款,所以之前的调节手段就非常有效,央行通过调节信贷、社融可以影响经济和通胀。

然而,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后面我们会看到很多证据,从微观层面上可以观察到这一点。总的来说,民营企业不太愿意增加杠杆,房地产企业目前不被允许增加杠杆,包括城投和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所以,当前的总体情况是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

所以,实际上央行在这个过程中表达的是:它已经没有调节的能力,已经失去了调节的作用。因为之前的政策像一根绷得很紧的绳,有一定弹性,央行可以进行调节。但现在,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种弹性已经没有了。即使放松政策,也不太会有人借钱,收紧也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央行已经丧失了这种调节的能力,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发动机就是房地产和基建,而这两者的背后就是社融。最新数据显示M1是负的,M1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房地产的短期流动性。

大家经常提到M1、M2,可能没有深入分析。M2居民部门的中长期存款占主导,而M1则是企业部门的短期流动性占主导。企业部门的短期流动性主要是什么呢?以前主要是老百姓买房时将资金交给房地产企业,或者买车时交给汽车企业,这两项是最大的来源。

所以M1实际上代表的是房地产。现在房地产模式发生了变化,M1这个指标的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信贷和社融的有效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我认为大家不必特别在意担忧每个月的这些数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钝化的。

当然,我后面会向大家汇报哪些股票与这些数据的关联越来越小,哪些还稍微有些影响。所以,本节介绍的是我认为正在失效的第一个指标:在大的经济转型、房地产和基建转型背后,社融、信贷以及M1这些主要指标的市场指导作用正在大幅度降低。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内容,关于课程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节再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购刘晨明「A股策略方法论」

- E N D -

— 刘晨明「A股策略方法论」目录 —

风险提示:大师课为甄选第三方合规机构人士,讲授投研理论课程之平台,所授内容不构成对任何具体产品的买卖或投资建议。平台课程所表述的意见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华尔街见闻意见或观点,也不解决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平台不对任何与您依赖课程观点或信息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阅读全文
  • 收藏
分享到:
写评论

icon-emoji表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