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回升,美国软着陆"稳"了?
引子
2022年年底开始,美国广义货币供应M2连续16个月负增长,这是有数据统计以来的60多年美国都没有经历的事情。
从经济学角度,货币供应收紧预示着经济步入衰退已经不远。但神奇的是,不但衰退至今没有看到,今年4月以来美国M2重新恢复增长。
美国M2去年因何下滑,今年因何复苏?
M2回升、流动性边际转松,是否预示着美国这一轮会“软着陆”?
美国的M2,约等于中国的M1
在我国,M2代表货币供应总量的概念。其统计的范畴非常大,几乎包括了单位和个人的所有存款。
具体而言,M2 = 流通中的现金(M0,即社会上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 + 活期存款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外汇存款等)。这些存款都是由整个银行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其中M0+活期存款又是活性资金M1的概念。
但美国并非如此。
美国的狭义货币供应M1同样包括了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类似活期存款的其他流动性存款(例如支票存款等)。
而美国的M2,则在M1的基础上只囊括了一些小额定存和零售货币基金,但凡是超过10万美元的定存都不计入M2,外汇存款也不计入M2,这就决定了美国M1、M2总量会比较接近。
同时,中美两国的M2总量也几乎差了一倍。
疫情后,美国M2的大起大落
在理解了美国M2有活性资金的寓意后,我们回到其近期的增速上:
2020年以来,美国M2增速经历了一轮“大起大落”——疫情期间大幅扩张至27%,2022年底又回落到低谷的-4.5%。
其中,活期存款在疫情期间大幅增加,但2022年至今基本保持持平;流通现金这几年一直维持平稳;发生最大变化的是M1下的“其他流动性存款”,也就是支票等各类存款,它们与M2总量变动趋势一致。
M2从增加到减少,转折点无疑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大幅转紧。
但逻辑其实是这样:
美联储开启缩表,意味着其不再是国债、MBS和政府机构债的主动购买方,那么这个空缺最终得由其他市场主体填补。
银行、货币基金等这类吸收存款的储蓄类机构,原先资产端买的是美联储逆回购协议或是以储备金的方式存放在美联储。
缩表的同时,美联储不断加息,持续推升着高息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于是存款机构将原先的钱转而买了中短期美债和大额定存,从而消耗了M2。
不仅是存款机构在边际增加高息安全资产的配置,居民自己也在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