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30年代大萧条,看当下联储的QE退出

黄金内流、审慎避险(防范挤兑风险)需求、央行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要求)、可投资项目稀缺与战争融资,哪个对大萧条期间美国银行系统内超额准备金量影响最大?

08危机以来,为了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关注起对上世纪19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的研究。确实,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与08危机后的情况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短期利率近于0%,比如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比如银行囤积了大量的超额准备金等。的确,30年代的大萧条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关于央行如何启动非常措施应对非常挑战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央行如何逐渐退出非常措施的教训。NBER的这篇论文从银行系统内的超额准备金切入,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银行系统超额准备金量变化的历史及其原因,这或许能为联储正在逐渐实行的退出宽松政策,提供更多的理解。

本系列文章将分为上下两部分,本部分为上篇,主要论述大萧条时期银行超额准备金量变化的背景及原因。如果您对以下2个问题感兴趣,推荐一读!

1.1931-1945年间,美国银行系统内的超额准备金量如何变化?

2.黄金内流、审慎避险(防范挤兑风险)需求、法定准备金率要求、可投资项目稀缺与战争融资,哪个对大萧条期间美国银行系统内超额准备金量影响最大?

*扫码加入见智研究精粹的讨论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