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翩然而至。
以一个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的姿态。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私募行业也正在迎接新一轮的挑战,竞争、合作、博弈,迭代、消亡、进化,不管哪个关键词唱响主题曲。私募行业的格局显然会在未来一年“面貌一新”。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资事堂团队走访、对话相关投资管理人,营销渠道、第三方分析人士,荟萃了业内诸多意见,形成了2025年私募行业的十大预测。
这是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和浅见,也是对这个行业的期许和希盼。
主观选股业绩“回春”
自2021年“抱团股”解崩之后,主观选股策略的基金经理承受了近四年的“逆风”,相关产品表现让持有人颇多怨怼。
但去年三季度后,随着A股大盘的超预期反弹,多数主管策略产品迎来净值的强劲修复,而且不少产品的净值修复过程中,超额收益明显超越大盘指数。
2025年,主观选股策略的基金经理可能继续业绩“复苏”态势,市场的区间震荡走势,中小盘股前期大幅下挫,都可能意味着,这批主动基金经理的“春天”又来了。
量化大厂重登600亿“大关”
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国量化私募阵营已经没有单家机构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
最新第三方数据显示:业内的一线量化大厂中,九坤、明汯、衍复三家机构规模在500-600亿元区间,宽德投资和灵均投资位于400-500亿元区间。300-400亿元区间的量化大厂仅有一家,即诚奇资产。
虽然在经历了2024年的业绩波动,(劝赎)赎回小高峰,量化大厂们受托规模有所萎缩,但预计,未来这个策略的潜力仍将继续显示。2025年,可能有不止一家量化机构境内规模突破600亿元。
债券私募重回高峰
过去两年,债券市场的热闹程度几乎抢走了权益市场的大部分“风头”,但由于历史原因,债券类私募的规模和热度远没有十年前那轮固收牛市“出风头”。
但随着,国债走势持续向上,固收类私募可能主动找到发展契机。在面向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市场里,最终会有部分固收类私募找到一些个性化的机会。
批量涌现“大盘指增”
过去三年,量化私募的产品募集重点是小盘指数的指增,包括中证500指增,中证1000指增等产品。
但随着,近年出现大盘股行情,以及宽基(大盘)指数ETF频频出现天量募集情况,量化机构们的产品创设重点正在发生转移。
量化机构们发行大盘指数增强类产品,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的收益率比较,而吸收目前数万亿指数产品中的部分存量资金。另一方面,也有把量化产品应用于大盘股,也有助于部分机构摆脱“围猎散户”的传言。
部分“大佬”淡出市场
过去两年,陆续一级、二级市场私募圈的知名大佬渐渐“悄无声息”,甚至”“不知所踪”。这其中有主动淡出行业的,也有因涉及其他行业人士而被调查的。
但过去半年,随着行情的复苏,仍然有相当比例的私募投资经理,业绩差强人意。
这批机构若在未来的2025年没法绝地反击、振奋精神。那么很可能,未来的行业内将不再有他们发展的空间。“淡出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A股港股并肩领涨
连续几年在全球市场内涨幅靠后的A股和港股,在2024年告别“副班长”位置,进入行业中游,这引发了大型私募们的热议
在他们纷纷发布的2025年投资策略中,选择投入A股,抑或是港股是这些机构策略的重要差异点。
但同时,业内也没有排除A股和港股在2025年内都有所表现的可能性,有千亿级私募过去一年就十分看好港股,认为其估值低,大量外资盘踞港股市场,在全球市场做多中国的转向或许优先收益。这个看法值得重视。
部分机构另辟战场
近年来,部分全球对冲基金背景的机构在国内金融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更为高净值客户相对良好的收益。
这类“巨无霸”——以海外一家对冲基金内地公司为例——并不会单独押注于某一类资产,而是进行大类资产组合配置,并穿插使用复杂度较高的衍生品。
这类机构的打法,在2025年可能进一步影响私募市场,并吸引部分有基础的内资机构转向类似策略。
私募代销方式大发展
近十年来,中国证券类私募广泛依赖于银行私行部门、券商、三方财富平台进行产品代销,并依托上述渠道展开客户服务。
而随着代销机构的数量增多(蚂蚁、京东等陆续杀入战团),以及各家机构内部的销售改革,这种稳定、单一的销售生态可能发生改变。
2025年内,可能有更多的财富销售平台会加入产品定制的行列,客户、销售方和私募管理人的关系将趋向于升级和复杂。更多新产品被供给出来。
外资“做市商”落地
2024年11月,海外重要做市机构城堡证券在国内频频接触本地管理机构。这或许意味着,海外做市结构对本地市场的企望。
而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做市品种出现,对做市的需求正在境内市场爆发。
2025年,这方面会不会有突破,非常令人好奇。
绝对收益产品发扬光大
伴随着国内养老政策的全面铺开,境内投资者对绝对收益的需求进一步被唤醒。
目前业内中等收益、低回撤的产品供给还不够丰富,这方面的养老和投资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
2025年,有先见之明的机构可能会加紧布局这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