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加速协同,共同推动这一新兴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2月16日,国金证券分析师满在朋、秦亚男、冉婷发布报告《人形机器人,从理想走进现实》称,人形机器人成为未来最为确定的方向之一,随着AI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面向未来的黄金赛道。预计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可总结为2大关键词:量产和DeepSeek。
量产在即,2025年成关键节点
报告指出,2024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2025年则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多家机器人科技明星公司也已经公布了量产计划:
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2026年中开始量产每月1万台,2027年达到50万台。
FigureAI:未来4年将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
1XTechnologies:预计2025年量产数千台NEO双足机器人,2026年规模化量产,2028年达到数百万台量产目标。
国内公司如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也在积极推进量产。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的重大跨越即将到来。
软硬件全面升级,产业链逐步成熟
在国内外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布局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形成。从硬件到软件,从“大脑”到“小脑”,产业各环节都在快速迭代升级。政策支持和资本青睐,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开启机器人新时代。
软件:“大脑”进步飞速,“小脑”亟待突破
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感知外界并模拟人类思维决策,主要包括环境理解、智能交互与认知推理等。得益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大脑实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智能化程度有望提升,已备初阶人类脑力。目前主要有LLM+VFM分层大模型、VLM、VLA端到端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四条技术路线。
“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路径规划和步态平衡。目前正在从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向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演进,但在数据采集和泛化能力方面仍面临挑战。当前,机器人小脑智能其迈向通用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机器人运控是下一步产业重点发力环节。
硬件:技术路线趋同,核心环节产能是关键
报告指出,在从量产维度看、产能是关键。近两年国内外机器人厂商的硬件设计方案百家争鸣,总体路线目前已趋于收敛。人形机器人硬件不再是本质约束条件,难点主要体现在规模制造及降本能力上:
丝杠:丝杠制造难度相对最高、产能也最为紧缺,属于重资产、劳动密集型环节,短期快速扩产难度大。国内目前已建成的丝杠产能不足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需求。
减速器:减速器是旋转执行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目前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以及创新型减速器存在技术路线问题。
电机:人形机器人电机要求三个关键点,即高效率、高动态和高功率密度。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为人形机器人核心电机。相比海外龙头,国产无框力矩电机在产品性能方面虽然仍有差距,关键参数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
传感器:人形机器人需要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以视觉、力觉、触觉传感器为主,帮助实现感知和分析外部环境并进行自身状态反应,实现复杂的交互和操作任务。目前亟待培育国产龙头。
灵巧手:结构设计三要素:驱动、传动、感知。典型灵巧手由驱动系统、传动系统、感知系统和控制系统构成。灵巧手的技术迭代方向往高灵活度、柔性感知、智能化方向发展。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以来,江苏、山东、广东、湖北、安徽等多省市密集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在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应用示范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目标也更加具体。分析认为,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和细化对机器人产业链的孵化、引导、扶持,有望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资本青睐,融资热潮涌现
2024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落地大年。从规模来看,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基金、厦门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等多个百亿及以上规模产业基金落地。25、26 年机器人产业资金短板或得到补齐。
国内以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为首的人形机器人厂商接连获资本青睐,24 年均获 10 亿元以上融资,国外 FigureAI、1XTechnologies 等人形机器人老牌厂商也接连获上亿美元投资,分析认为,在资本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迭代和商业化落地有望加速。
应用场景逐步拓展,商业化落地加速
报告还预计,人形机器人率先在工业制造场景应用训练后,最终实现家庭服务场景应用。
工业制造场景中,目前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S、乐聚夸父等已在汽车工厂应用,负责搬运、质检等重复性工作。商用领域包括餐饮快消、旅游/展馆、教育科研、医疗服务等。在展览讲解、科研场景已经落地。
随后将逐步拓展至更多场景,经过优化迭代升级,远期有望逐步落地,打开 toC 端需求空间。
未来展望上,国金证券认为,随着产业生态的发展,产业链有望从垂直走向细分,形成专注机器人软件或专注机器人硬件的产业分工,看好国产机器人链本体代工或总成商。
值得注意的是,24年11月,华为与禾川科技、兆威机电等 16 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具身智能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搭建生态圈。分析师认为:
“像华为这样具备具身大模型研发能力的公司积极布局相关根技术与产业创新赋能,有望给国产机器人本体厂商带来 AI 能力,助力国产机器人厂商可专注于本体或应用场景开发,实现弯道超车。”
注:《人形机器人,从理想走进现实》研报作者为满在朋、秦亚男、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