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谢治宇:今年四月份以来,我们更有信心了

要重视两股力量

暌违数年,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谢治宇于日前在兴证全球基金中国投资人峰会上,做了个人主题演讲——“可为之年”。

在过去低调的两年中,谢治宇有过传言傍身,有过业绩波动、也有过深刻反思,但最终他在依然站立在兴全这支价值投资团队的最中央。他目前是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部总监、国际业务部总监、也是该公司多只旗舰基金的基金经理。截至1季度末,在管规模依然超过397亿元。

谢治宇的所思所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兴证全球投研团队的所思所想、布局和应对,因而格外引人关注(下文,以第一人称)。

每天“撕”一份策略报告

这次演讲,我从很早就开始构思分享内容,在4月初,我把心里的稿撕掉了一份,4月的后半月的每一天晚上都要撕一份,撕到最后,不撕了、就这么办。

讲这个段子是因为,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未来回看非常动荡的时候,内外形势也是,经济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也是。

变化也有,我们更成熟了。

第一、我们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担心,不会每天夜里2:00起来看看发声了什么事。现在我们一般早上6:00起来看或者9:00看就够了。

第二,我们应对的措施和手段会比以前更多,包括自己的心态,包括在心理层面上建设,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接下来要面对的动荡。

第三、从我整体最后的结论来看,虽然,接下来要面对这么多可能的风险和波动,但是我们对整个市场的看法还是相当正面的。

今年和2018年有巨大不同

不可避免的,我们可能先讲讲这一次贸易冲突的问题。确实这一次的贸易冲突明显和2018年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2018年,如果把所有的豁免等加上,我们真正面对的、实际关税税率大概在10%不到。但这一次,我们可能一开始要面对的就是号称到125%的关税。如果把针对其他的国家的整个关税算起来,基本上我们会触及1900年以来最高的关税水平。

并且,他在这一次整个目的上有更加复杂的目标,有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贸易促进产业回流、债务缩减等等这些目标。在和2018年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

总体来看,现在归结为要经历一个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新塑造。

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周期:美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国,从海外进口商品,通过贸易赤字向海外输出美元,而非美国家向美国输出商品的同时、通过贸易盈余获取美元,这些获取的美元大部分通过储蓄的形式购买了美国国债为主体的美国的金融资产。

这个过程中,会把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最终变成美国财政部的账面负债。从实物到金融的这个过程构成了整个过去国际贸易和秩序的核心特征。

美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上述特征的持续发展,最终导致了在美国内部的结构化变化:即美国内部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美国的制造业比例会持续下降,社会贫富分化会持续增加,同时它的债务负担会持续增加。而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所谓的大循环最终的结果。

美国经济最显著的指标,应该就是它的整个赤字的情况,占GDP的比例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而美国启动对等关税的目的是什么?

从他自己讲述来讲,他希望制造业回流,希望贸易赤字不那么大。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片面的叙事结构。美国更多的强调了他承担的责任,而更少的强调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特权、获得的收益。

事实上,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美国想扭转这样的一个状态,达到制造业回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上述的环节中,最终会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可能会拿到很多潜在的未来的权益。当然这些结构的塑造和潜在的获得都要经历非常长的时间,中间的过程也会非常的波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持续的强调,虽然我们认为,将来有可能重新塑造一个新的结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过非常长的时间,会经过非常复杂的结构,中间甚至会非常的波动。就像大部分时候,飞机会非常平稳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偶尔在天上会颠的很厉害一样。

为什么更有信心

为什么我们现在讲信心比之前会足很多?

我觉得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在过去这几年,我们确实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这个挑战有从2018年开始的,第一轮的贸易冲突;有后来的疫情;在中间我们还要处理房地产的问题,要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权益投资人来讲,过得还是相当的艰难。

但事实上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也得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整个的城投债务的比例虽然不能说完全处理完毕,最起码在增速上达到了一定的控制。

我们整体的政府债务久期被拉长,债务利率开始得到了明显的下降,而这些问题都是在帮助我们“时间换空间”,来使我们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提供了一些重要都支持。

地产问题曾经是困扰我们很大的问题,但通过过去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家也非常有感触。我们大概把整个的地产的泡沫基本上挤干净了。去年底、今年为止,我们基本上看到了很多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企稳,看到地产基本上从停滞到重新开始运转的过程。

虽然我们也不认为这个行业会回到像以前那样非常繁荣的状态,但是他只要保证在未来几年对我们的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大的拖累,它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正向作用。

从去产能的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虽然看前路还挺长,但最起码我们走在一个正确的路上。我们看到上游行业在过去几年基本上还是处在产能利用率相对饱满的状态,但中游的一些行业还是有产能利用率偏低的压力。但产能利用率偏低这件事情,在过去的一年、两年的时间里面,始终是大量行业在持续讨论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在一些行业上,因为它供给上的约束,已经慢慢的可以看到这样的进程。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的交流里面,似乎对于产能的控制,对于卷度的讨论,这些问题慢慢在形成社会上的共识。最起码现在大家在有意识的认为这件事情是影响行业发展持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去几年,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之前的很多被“卡脖子”的领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域,有很大的突破,研发强度是在不断提升的。与2018年相比,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提升相当高,在0.5~1个点之间。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开始有大量的企业在做国际化的布局。有很多的企业在全球不同地方做了不同产业的布局,而这些产业的布局帮我们分散了风险。

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那样。如果我们是唯一一个被收税的国家,很多产业是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个事情的,通过产业链的转移,通过本地化的一些生产,这可能是被动式的应对美国关税的一步,但这也非常有可能是我们主动去应对全球化的另一步。客观上来说这帮助了很多企业进一步的从本地生产变成一个跨国型的公司。

在过去两年,我们一直觉得要有政策来应对经济持续有压力的状况,我们的政府一直保持了强大的定力。现在是政府可以开始把这些定力兑现出来的时候了。我们会发现工具箱里还是有非常多的工具的。所以如果我们这么看这件事情,过去两年能保持定力,反而在现在来讲是非常有优势的一件事情。

“A股+港股”会变成国际化的市场

从我的角度来看,确实权益市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面大不一样:之前市场承担的更多的是对企业融资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我们更多的要强调权益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讲能够提供什么,提供出一个新的可以持续范式的产品。这个事情最起码从几个角度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对于科技的投入(有意义)。凡是带有风险属性、科技属性的行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一般来说效果相对来讲会好一些。市场能够承担的风险和波动相对会更大

第二,居民储蓄也长期存在缺少一个合理的能够投资的方向,很少有一个能够给投资承载足够能力的底层资产。之前的房地产可能承担了部分这样的责任,但随着转型升级的结束,这件事情可能也进行到了末端。资本市场确实在现阶段看来有一定的可能性,承接作为投资的底层资产。

同时,市场上从价格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具备这样的能力。其中有一个最大的核心在于确实通过过去的几年的时间,整个的估值水平还是处在历史上非常偏低的水平。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国际秩序的重新设定,相信国际的经贸领域的持续的重新设定,将来A股的市场确实会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或者“A股+港股”的市场确实会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这种国际化的市场能够承载下来的,或者说它能够吸引的资金的体量,一定也会比现在的体量会大很多。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因为整体估值水平,它具备了向下的保障;因为确实这里有很多具有吸引力的资产,它又具备了可能向上的足够的弹性。

重视两股力量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我们自己感觉市场上最起码有两股力量,对于这个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一股是以科技为代表的这股力量。我们确实还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的周期里面。

我们面对着AI带来的对于每个行业的改造,对于每个行业的变化,这部分能够带来的大概是未来可能的向上的期权。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过去几年我们非常开始强调对于分红的要求,对于股东回报的要求。

如果是一个能够长期给投资人提供稳定的分红回报,并且分红回报率是有吸引力的公司,它的价值在过去多年是慢慢已经开始体现出来的。并且如果这个分红率是能够持续下去,我相信在未来的很多年里面,这个能力也会被长期体现出来,这件事情也在始终给市场定价。

所以,当这两类资产在给市场重新定价、重新估值的时候,我相信这种有价值的资产整体的水位是在不断的抬升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于整个市场上的看法,还是相对非常正面的。虽然说可能中间会有很多潜在的波折,从看好的领域来说,基本上就是我刚才讨论这些话题。

第一,整体上我们认为整个A股和港股的市场,估值水位都还处在一个相对低的水位,特别是港股市场,还是有很多低水位的产品,而且有一些是通过它的高分红体现出来的价值,有一些是通过他的企业质地体现出来的价值,有一些是通过他未来的可能性体现出来的价值。这不完全只是说低估一件事。

第二,我们还是看好一些对于产业上有不断突破的,对于产业上有不断变革能力的行业。比如半导体这样的行业。甚至在未来起到一个在全球竞争的趋势上(发挥作用的功能)。因此这些新兴的领域也始终是我们一直看好的领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