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启示录:预期差和反共识

走马财经
外卖大战表面上是京东淘宝挑战美团的即时零售地位,本质上是即时零售挑战自营电商的生态位,长期来看外卖还是要回归基于用户地理定位的城市乃至商圈经营巷战。

七月流火,但更火的是外卖行业的新三国杀。

若干年前,中国外卖市场曾经集齐了黄、蓝、红三家公司大战,背后分别是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最终以红色贱卖退出告终。

当年的外卖只是餐饮外卖,今天,我们讨论的外卖还包括闪购送万物,如非特别注明餐饮外卖,本文所说的外卖均指广义即时零售——包括餐饮外卖和非餐闪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标题中给外卖打了个引号。

2025年,京东携红色军团卷土重来,并在6月1日突破2500万单峰值,可谓来势汹汹。

饿了么背后的阿里也火力全开,不仅拿出淘宝、支付宝首页核心资源支持,而且在7月2日宣布,启动500亿补贴计划,淘宝闪购(含饿了么)5月底突破4000万单,6月底突破6000万单,7月5日突破8000万单,风头正盛。

相对于新晋平台的激进,美团一直表现相当克制,一没有疯狂补贴茶饮咖啡等高弹性品类,二没有大肆发券,饶是如此,它在6月中旬后的单量仍然持续突破了9000万单,尤其是餐食类订单的市场份额始终维持在70%左右。

暑期是传统的外卖旺季,加上对手持续加码,美团也在7月5日小试牛刀,没有大规模宣传,只是静悄悄地给消费者多发了一些大额神券,当日下午六点多,部分地区美团APP被挤爆到自动限流,同时,当天20点45分,单量突破1亿单,22点54分,突破1.2亿单。

略显可惜的是,7月这场大战中,京东外卖逐渐失语,市场目光重回美团和阿里身上。

这一点其实并不意外,前两个月京东外卖狂飙时,我们就曾预言:

二季度是京东每年自由现金流最好的季度,加上618是它的主场,有很大动力打完这个季度。三季度是电商淡季,外卖旺季,这意味着它需要在子弹最少的季度投入更多子弹,那么三季度大概率是一个坎,京东或进退两难,我们不妨继续观察。

而今天,我们将继续提供一些与市场共识不尽相同的观察,供你参考,核心观点如下:

冲单战术价值重大,战略价值不大;

冲单策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即时零售最终是巷战而非空战;

关于竞争终局的反共识预测。

一、冲单价值几何

总体来说,冲单对美团更多是战术价值,而非战略需要,因为无论是餐饮外卖,还是闪购,它们本质上是有限供给下细水长流的本地生意,跟货架电商这种无限供给+一地供全国的生意是截然不同的。

电商可以做到集中一个月的需求在一天内爆发,但饭你得天天吃,不可能一天吃一个月的,无论供需两端都做不到。

餐饮外卖行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美团早已是稳定的行业龙头,显然没必要带头天天冲单。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美团每年都习惯在立秋这天做奶茶冲单活动,去年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动,美团即时零售单量就曾冲破9000万,而今年的单量峰值提前了33天。

这种偶发性的冲单,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行业天花板向上拉一拉,本次订单峰值,美团餐饮外卖单量突破了1亿单,非餐即时零售单量也突破了2000万单,整个市场潜在空间依然很大。同时,它也可以考验一下商家供给和履约资源的稳定性。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它们当然不及618、双11的电商单量神话,但考虑到外卖供给的空间限制和短时间高并发的时间属性,美团外卖网络的系统弹性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对于美团来说,冲单的价值更多是战术性的:偶尔秀一秀肌肉,强化商户和市场信心,让大家知道“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尤其考虑到,美团在没有提前做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而且基本没有出现商家供给、骑手履约和消费者体验层面的异常,相对于友商不时出现的卡单、超时、定位异常、后台不稳,更进一步验证了它美团在外卖领域建立的用户心智、商户供给和履约配送护城河相当深厚。

而对于追赶的友商来说,冲单则承载了太多的战略预期:

以京东为例,它大概率希望通过奶茶咖啡这类供需都有较高弹性的品类冲单,实现多重目标。

第一重目标是从茶咖向正餐品类渗透;第二重目标是从餐饮外卖向非餐即时零售渗透;第三重目标是通过整体即时零售反哺电商,实现更好的交叉协同销售。

这些并不是秘密,我们在公开场合已经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声音。

但是,这些预期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最终效果如何,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二、战略预期不确定性

首先来说第一重,茶饮和咖啡是外卖中的特殊品类,因为品牌区域连锁渗透较强、毛利率高、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需求弹性大、全天候、供给标准化且制作相对简单,它满足冲单大促的一切条件。

因此,新晋平台选择茶咖作为切入点来冲单,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但是,正餐消费在绝大多数层面都不满足这些条件,它们时间高度集中在中餐、晚餐各两个小时内,消费者需求总体稳定,商家在短时间内供给也更加有限。

可见,正餐外卖是运营难度要复杂得多,也很难通过冲单转化的,反而在茶咖冲单过程中遇到的体验问题,会警醒消费者更审慎选择正餐外卖平台消费。

考虑到商家和骑手都有获利属性,他们天然会将更多时间、资源投入头部平台,而不是一切都不成熟的新进入者,商业活动中每个理性人都是自利的,这非常合理。

美团在没有加入激进的补贴的情况下,餐食外卖市占率一直稳定在70%左右,也从结果层面验证了,通过茶咖冲单渗透到正餐消费的有效性存疑。

再来说第二重,非餐即时零售目前仍处于市场早期,供给仍不够充分,尤其是城市非核心区以及整体的下沉市场。美团通过自营的小象前置仓和超3万个联营闪电仓极大地丰富了供给侧,且履约资源最充裕,才勉强满足基本需求,但仍需努力。

对于供给和履约基础设施都不完善的平台来说,试图通过冲单补贴来拉动即时零售单量,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可能比较有限。

至于第三重,外卖和即时零售都是30分钟送达的用户心智,电商是N日达心智,当一个用户的30分钟取单心智越强,对N日达接受度可能越低,这是可以想象的,或者说一个人整体上更愿意从N日达向30分钟送达转变,而不是相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人性。

所以,长期来看,试图将外卖用户与电商实现增强型的交叉销售,也是存疑的。

况且,奶茶咖啡冲单中,有不少用户是羊毛党、低价值用户,补贴这类用户然后试图从他们身上赚取电商的利润,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现在,我们要通过茶咖冲动活动拉到的新用户,实现用户留存和有效的交叉协同销售,需要先假设他从茶咖消费转向了正餐外卖,然后再假设他从正餐消费转向了即时零售,同时假设他还转向了货架电商,还需要假设他是一个正常价值的用户。

如果一个预测需要先满足一个假设,我们可以信以为真;如果是两个,那只能听听;如果是三个或以上,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恐怕只能先假定它无法实现。

说来说去,冲单打法整体上还是补贴需求,试图通过单量刺激来撬动整个网络,它的脆弱性在于忽略了外卖这门生意是用户、履约、供给共同编织的一张网,真正决定你上限的,其实是你的下限。

三、外卖最终是巷战而非空战

 
就在前几天,我在家点了一份外卖,点完大概5分钟,我又点了一杯奶茶,碰巧那家奶茶店和外卖商家在同一个商圈。
 
大约25分钟后,我收到了两份外卖,同一个小哥一次送来的,当时挺吃惊的,后来想想,可能这种体验未来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常态。
 
这种短时间同一用户同一商圈的订单,以前要让系统实现“拼单”,可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随着AI大模型的普及,或许会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不只是算法的进化,业务本身的进化也会提升这种体验。
 
比如,拼好饭实际上就有这个逻辑在里面。系统优先促成近距离同路线用户拼单,安排一个骑手一次顺路送多单,可以降低配送成本,进而降低用户的用餐成本。
 
刚刚推出的浣熊食堂,则进一步将供应链集约供给具象化,通过线下外卖店聚合的模式,提升食品安全底线和消费者跨店消费体验,同时降低成本。
 
用户补贴当然也重要,比如神抢手、会员膨胀神券就是直接补贴用户,但这种更加精准的用户补贴,补贴的是有效需求,会拉升客单价,同时提升用户忠诚度和留存率,长期看补贴效率会更高。
 
除了供应链和用户运营层面的创新,美团外卖还在做必点榜、堂食店标签、地方特色美食、探店笔记等,帮助消费者发现更多、更好的美食地图,给骑手暑期高温补贴,简化商家和合作商的后台运营系统。
 
本地生活是一门慢生意,外卖更是如此。
 
许多人沉迷于简单粗暴的补贴空战,或许是渴望占据战略制高点,以求速胜,从历史来看,这多少是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的。
 
茶咖之类水战有一定的空战属性,一方面是这些品类本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新晋平台有其“钞能力”,但外卖终归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没有办法毕其功于一役。

它遵循的不是电商生意中GMV=流量*客单价*转化率的通用逻辑,即便是茶咖品类,商家供给也有物理空间和时间内的上限,更不用说正餐品类了,而履约网络的规模,更是进一步限制了空战的长期价值。

无论是百亿补贴,还是超百亿补贴,它们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亮眼效果,长期还是要回归基于用户地理定位的城市乃至商圈经营巷战:

在极其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商家需要一家一家招商和运营;骑手运力需要逐步建设;消费者体验也需要逐渐爬坡。

只有用户、履约、供给三方实现均衡,整个消费体验才能达到最优状态,单方面补贴用户,短期有效,长期效果需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京东前几个月风头一时无两,但很快陷入沉寂,大概率正在印证上述逻辑。

更可怕的是,决定外卖能否盈利的核心关键,在于有限空间内的单量规模和密度,因为这将直接与履约成本挂钩,单量密度越高,同一个骑手一次可以送的单子将越多,假设正常单均价格为6元,每跑一次送3单拿18元,和一次送5单拿25元,骑手会选谁已经不言自明,后者可以将单均成本压缩1元钱。这省出来的1元钱,很可能由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共享,也就是说,最头部的平台创造出了最符合四方利益的共同体。

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骑手和商家都是交易中的理性人,有自利属性,天然会将资源和时间更多投入单量更多、盈利更稳定的平台,消费者又何尝不是呢,当头部平台聚集了最丰富的商家资源、最充沛的骑手网络,市场充分竞争后将实现最优的价格、质量和服务,自然也将赢得最多消费者的青睐。

基于此,我们已经很容易做出反共识的竞争终局预测。

四、反共识终局

在补贴的喧嚣下,市场共识似乎已经变成了“三国鼎立”,外卖行业护城河不过如此的声音不绝于耳。

喧嚣之后,我想提醒大家敬畏常识。

补贴潮起潮落,唯有用户体验的竞争永不落幕,补贴可以创造新的增量,但在潮水褪去时,这些新增量将大部分转化为头部平台的新存量。

每一次消费,都是人们在用自己的金钱投票,短时间人们会投票给那些用金钱当诱饵的,长时间则只会奖励那些孜孜不倦于提升供应链丰富性、履约稳定性、服务可及性的平台。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的另一个反共识预测是:

外卖大战表面上是京东淘宝挑战美团的即时零售地位,本质上是即时零售挑战自营电商的生态位。

随着越来越多资源流入这一领域,消费者30分钟送万物的心智越发增强,整个行业的供给丰富度、履约网络得以提升,即时零售用户向下反哺电商的叙事会存在,但可能不是大趋势,更多用户转向即时零售可能才是大势。

只需要看三个简单的逻辑:Z世代的消费习惯迁移、AI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可支配收入提升、人类社会结构越发原子化和快节奏。

自营电商的核心优势是快,即时零售天然更快。

自营电商是典型的集约化仓库网络,即时零售是分布式网点平台,分布式网点结构天然优于集约化仓库;平台化经营吸收了广泛的社会闲散资源,成本上也更有优势。

由于离消费者更近,天然更快的库存周转率,品牌方最终将投入更多、更好的资源到即时零售这个新的增量渠道。

最终,我们将看到即时零售在“多、快、好、省”四个维度全方位超越自营电商。

代际迁徙本是零售业客观规律,我们原本预计,非餐即时零售的GMV将在5年内超越自营电商,现在看来,外卖大战将加速这一进程,也许三年内就能实现,我们不放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走马的汉子,来源:走马财经,原文标题:《“外卖”大战启示录:预期差和反共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