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2025年中报要点分析
核心要点总结
财务表现:
营业收入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主要受集采影响
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主要由资产出售贡献
扣非归母净利润9.61亿元,同比下降23.39%,反映主营业务承压
经营现金流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0%,运营效率提升
核心业务进展:
创新药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对冲集采影响
成功出售和睦家剩余权益,优化资产结构
复星凯瑞转为全资子公司但仍处投入期,短期拖累业绩
发展战略:
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提质增效见成效
通过科创票据和科创债券融资17.4亿元,支持创新投入
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未来关注点:
创新药管线进展及商业化能力
集采政策对传统业务的持续影响
复星凯瑞等投入期项目的盈利转化时点
业绩分化明显:表面光鲜下的结构性挑战
复星医药交出的这份中报,呈现出典型的"账面亮眼、实质承压"格局。一方面,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大涨38.96%,每股收益从0.46元跃升至0.64元;另一方面,营业收入195.14亿元却同比下滑4.63%,更关键的是,扣非归母净利润仅9.61亿元,同比重挫23.39%。
这组数据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利润增长主要靠卖资产。公司在报告期内出售了和睦家剩余权益及其他非核心资产,贡献了可观的一次性收益。剔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实际上在下降。
集采持续施压,创新药成救命稻草
营收下滑的罪魁祸首依然是集采政策。公司在财报中明确提及,收入减少主要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及部分地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开展的影响"。这表明集采对复星医药传统业务的冲击仍在持续,且影响范围正从国家层面扩展到地方层面。
不过,创新药业务展现出了难得的韧性。尽管公司未披露具体数字,但强调"创新药品收入稳健增长",这为公司在传统药品收入承压的背景下提供了重要支撑。问题在于,创新药的增长速度能否抵消传统业务的下滑幅度,从目前的整体营收表现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投入期项目拖累明显
复星凯瑞的全资化带来了意外的业绩拖累。这家在2024年第四季度从合营企业转为全资子公司的公司目前仍处于投入期,持股比例增加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亏损相应增加。这反映出复星医药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新投资项目短期内难以贡献正向收益,反而会稀释整体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1.40亿元至5.50亿元,公司将此归因于"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提质增效"。这表明管理层正在积极应对挑战,但单季度改善能否持续还需观察。
现金流改善提供缓冲
在营收和核心利润双双下滑的背景下,经营现金流的改善成为少有的亮点。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0%,公司将此归因于"供应链管理优化、运营效率提升"。这一改善为公司在困难时期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
从资产负债表看,公司财务结构保持稳健,资产负债率49.24%,较上年末的48.98%微升,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从上年同期的5.70提升至7.62,偿债能力进一步增强。
融资布局支撑长期发展
面对当前的业绩压力,复星医药并未停下投资创新的步伐。公司在2025年通过科创票据和科创债券合计融资17.4亿元,显示出对创新药研发的持续投入决心。这种"在困难中加大投入"的策略虽然短期内会进一步压制利润,但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预期差与投资逻辑
市场此前可能对复星医药的转型进展过于乐观。从这份财报看,公司仍处于"新业务培育期叠加传统业务承压期"的尴尬阶段。创新药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尚不足以完全对冲集采影响;新投资项目短期内仍在烧钱,盈利贡献遥遥无期。
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创新药管线的商业化进程。如果公司能够在未来1-2年内实现更多创新药的成功上市并快速放量,当前的困难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但如果创新药商业化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业绩承压。
短期看,复星医药仍将在传统与创新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其创新药管线的临床进展、获批情况以及商业化表现,这将是判断公司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