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花”掉1000亿?

资事堂·孙建楠
最强险资私募的投资之道

1000亿。

在中国A股的历史上,是一道“雄关”。

2021年,中国境内最有号召力的几位基金经理,曾经尝试过这个规模的管理,但“铩羽而归”。此后4年,除了被动复制指数之外,从事主动权益投资的基金经理不再试图挑战这个。

2025年,又有一支“国家级”的投资团队开始尝试上千亿的资金配置。他就是鸿鹄基金——由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联手出资设立的险资私募基金。

作为业内两家规模最庞大、相对擅长权益投资的险资公司成立的私募机构,这家公司动用资金的起点就是上千亿元。

短短一年多,鸿鹄一期、二期、三期产品的募集规模直接超过1000亿,第一期产品已经盈利56.84亿。

什么鸿鹄之志,什么叫大鹏展翅,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

而从目前看,鸿鹄基金大抵要走一条“前人未走的路”,这条路走的如何?走出了怎样的节奏,十分令人关注。

鸿鹄一期、二期、三期鱼贯入市

由于险资长期股票试点投资的独特需求,国寿与新华“联合”发起的这轮试点,实际上是一个双层的管理架构。

管理公司叫“国丰兴华”,全称是“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的私募产品叫“鸿鹄”。其中,鸿鹄一期全称是,“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二期是“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三期则是“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2号)”。

一期是去年3月份完成备案的,二期是今年上半年,三期是今年下半年完成备案,三期的合计投入资金预计超过1000亿元。

高度集中持仓

虽然鸿鹄的三期系列产品,各自均为数百亿级的体量,几乎等于业内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的体量,但目前鸿鹄系列基金在半年报中“显山露水”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这三期产品目前为止持有的公司非常少且集中。

鸿鹄一期: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中国电信。

鸿鹄二期:中国神华、中国石油。

此外,五只股票最低持股金额18个亿出头,最高持股金额达到近60亿。

没有任何微型持股。

这大概率意味着,该基金的管理人,采取了非常集中的持仓方案。

不是指数投资

上述持股除了说明鸿鹄基金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投资方案外,还说明该基金没有执行任何指数化的投资方针。

首先,该基金目前配置的5个股票,以及它们的持有市值,显然不对应任何一个指数的成分股。

其次,任何一个用上千亿规模布局指数化投资的基金,实际持股数都会远远超过5个。

以同样其中规模接近1000亿的易方达创业板ETF为例,该产品在上市公司中报中“露脸72次。

规模超过1900亿的华夏沪深300ETF,在同一时间“露脸”74次。

均明显超过,鸿鹄系列基金的合计持股“露脸”数——5次。

选股公司标准为何?

鸿鹄一期的持股,最早受人关注。

乍看之下,这三家公司分属消费、能源、通信,似乎没有明显的逻辑。但若从这家险资私募的投资视角去归纳,它们其实有几个鲜明的共性:

其一,自由现金流充沛,无论是乳制品龙头、煤炭资源巨头,还是央企电信运营商,本质上都是各自行业的现金牛,再投资压力轻、盈利能力和分红持续性极强。

其二,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三家公司都是所在行业的龙头,具备市场份额优势和定价权,抗周期性较强。

其三,分红回报明确,陕西煤业以高分红著称,伊利和电信也在持续提升股东回报,这正契合险资偏好“股息可见”的特性。

其四,政策安全垫,消费、能源、通信均为国家战略性行业,政策导向清晰、风险边界可控,适合险资这种追求稳健的大资金。

“天天数钱”的重仓股

华尔街见闻·资事堂注意到:在鸿鹄基金眼里,重点持有的股票或是能“天天数钱”的公司。

我们来具体拆解一下:

伊利股份上半年回笼现金超过600亿元,平时一个季度就是几百亿,旺季甚至能冲到千亿以上,乳制品生意俨然成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割机”。

陕西煤业则像一座“现金瀑布”,2025年上半年吸金863亿元,在煤价景气周期里,单季度能轻松跨过千亿大关,把资源红利直接变成真金白银。

中国电信亦是“账单式”的稳定机器,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就达到2400多亿元,单季度常常是千亿规模滚入,稳定程度堪高。

另据同花顺,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中国电信的股息率分别为4.37%、6.76%、3.54%。

潜在投资逻辑

从鸿鹄的选股和财务指标分析,这家机构秉承的潜在的逻辑或许就是:寻找经营性现金流稳定、可持续回笼资金并具备长期分红能力的企业。

一句话概括,“现金流为王”。

这与鸿鹄基金的设立机制也非常吻合,按照相对应的会计准则,鸿鹄基金或可以通过积极投资高分红个股收获持续股利分配,同时因了结部分重仓股投资获得的资本增值,一期来不断增厚公司的总资产。

同时,不会因持股市值的波动而“反噬”或过度“推高”两家保险公司的短期利润。

同时,鸿鹄二期的出现,还显示了另一种可能,即作为管理者是把鸿鹄一期和二期看作一个资产组合来管理的。也因此,鸿鹄二期目前曝光的持股和鸿鹄一期没有重合。

我们还可以发现,鸿鹄二期虽然成立时间较短(2025年5月27日正式成立),但在短期内已完成主体建仓,露出的持仓股票延续了与一期相似的路径,但不一样的持股。这很可能说明,操盘的团队可能维护着一张“买入清单”,鸿鹄一期、二期各自以一定的策略从这张名单中依次选择建仓标的。

国寿资管团队的“珠玉在前”

鸿鹄基金的操盘团队来自中国人寿资管团队。我们注意到,鸿鹄最早现身的两只重仓股——伊利股份和中国电信——在股东名单中早已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005L–CT001沪”的身影。

这里的“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其实或许代表了一家保险公司最基础、体量最大的主动权益投资“池子”。

换句话说,这就是中国人寿权益投资最典型的“样板组合”,可以借此充分观察这家险资权益投资团队的“风格”和“基因”。

从披露的持仓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这个保险产品在A股的前30大持仓股票,持仓的市值区间大致在6亿元-170亿元之间。

(如上图)最大的持仓是中国联通,市值超过170亿元;接下来是中国电信、伊利股份、中信银行、大秦铁路、中国神华、双汇发展、中国移动、中国建筑、招商公路等,市值都在数十亿元以上。

总体特征很清晰:

其一,行业分布集中:金融、能源、电信、交通运输、消费龙头,是长线资金的重点配置板块;

其二,龙头属性突出:几乎都是行业前列的国企公司,具备市场份额与政策安全垫;

其三,现金流厚实:这些公司共同点是经营性现金流规模庞大,且分红比例较高。

越来越清晰的“路数”

华尔街见闻·资事堂进一步梳理发现:上述中国人寿的保险账户对金融股的态度颇有些“耐人寻味”。

虽然国寿的历史持仓中确实出现了中信银行、苏州银行、中国银行等个别银行股,但持仓规模远远肖于通信、能源和交通运输板块。

如果再与鸿鹄基金的多只重仓股对应,会发现逻辑呼应得非常清晰。伊利股份,对应消费必需品龙头;中国电信,是账单式现金机器;陕西煤业,则与保险账户里能源类公司的配置思路一致。

从这个角度看,鸿鹄基金虽规模还在初期增长,还不足以像庞大的保险资金池那样在更多公司里“显形”,但它已经在用相似的策略做选择:

寻找现金流稳定、股息明确的大型国有企业,用“真金白银的流动”来捕捉资产增值机会。

如果中国人寿的保险账户是一片大森林,那么鸿鹄基金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树苗——枝叶虽小,但生长的方向与森林保持一致。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