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网红企业家罗永浩点燃的关于预制菜的公开辩论,在中国餐饮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引发震动。
最新动态是,西贝餐饮集团于9月15日下午发布致歉信,并承诺在2025年10月1日前,陆续将儿童餐、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多款核心产品从中央厨房预加工调整为门店现场制作。致歉信写道,正如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向顾客所做的承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罗永浩则快速回怼,连发五个质问:“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
致歉信发出不久后便被西贝撤回再重新发布,把对“顾客虐我千百遍”中的“虐”字加了一个引号。
同日,A股预制菜概念板块异动拉升,得利斯一字涨停,三江购物盘中直线涨停,国联水产、惠发食品等个股也出现大幅上涨。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日来的激烈交锋,以及罗永浩在西贝致歉后于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追问,令事件热度不减。
这场风波始于9月10日罗永浩的一则微博吐槽,随后迅速升级为对整个餐饮行业预制菜标准和透明度的公开讨论。据贾国龙本人透露,争议已直接导致西贝客流断崖式下滑,部分日期营业额损失达数百万元。
从微博吐槽到创始人“失言”
事件始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责西贝餐厅“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称之为“恶心”。这一尖锐批评迅速引爆网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强硬回击,坚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并宣布将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以证清白,同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以维护商誉。
面对诉讼威胁,罗永浩摆出应战姿态,表示“准备好了”,并悬赏10万元征集更多证据。该条博文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给正面临行业性营收下滑压力的西贝带来了显著的商誉风险。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根本分歧。贾国龙解释称,仅在中央厨房完全炒好、冷冻后到门店加热的才算预制菜,而将食材初步加工(如切丝、焯水)后在门店完成炒制流程的不属于预制菜。相比之下,罗永浩和许多消费者的观点是,只要经过中央厨房的预加工,无论是熟制品还是半成品,都应被视为预制菜。
事件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9月14日。据红星新闻报道,贾国龙在一个行业群内的发言截图流出,他一方面承认“应对方式有错”,表示要“向胖东来学习”,另一方面却在发言的后半部分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并表示要带领员工与其“开干”。
这段言论激怒了罗永浩,他反击道:
“他说我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我怎么坏了?‘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我就是你顾客啊,你对别的初恋这么好,对我这个初恋怎么这么差呢?”
罗永浩表示:“还记得悬赏10万征集预制菜线索的事吗,第二天他们自己说可以来拍,全国媒体也拍到了,这个信息是谁提供的呢,是他们公司提供,在这个情况下,我要取10万现金,装进牛皮纸袋,亲手交给他们公司总部门口。愿意实拍的媒体请私信联系。”
随后,他于9月15日凌晨再次发文,邀请贾国龙进行网络直播当面对话,认为这有助于澄清事实,并对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西贝称,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拥有更好的体验,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以下调整:
1.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
2.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调整为门店现炒。
3.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牛肉饼。
4.儿童餐鳕鱼条,调整为门店原切大黄鱼现炸现烤。
5.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
6.猪排烩酸菜中猪排半成品,调整为生排骨,在门店现炒。
7.酥皮肉夹馍卤肉,调整为生肉在门店现卤。
8.手撕椒麻鸡,调整为生鸡在门店现煮。
9.燕麦小米粥中的金瓜泥,调整为门店现熬小米粥,加入新鲜金瓜片熬制。
虽然“虐”字加了引号,但网友对于这样的表达依然不买账,觉得难以理解。
罗永浩也对此前的致歉信回应道: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
而就在稍早前,罗永浩微博发文称:华与华的老板已经跟我道了歉,这件事可以过去了,毕竟它只是一个跑题的插曲。严肃的主题还是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时,为什么必须给消费者知情权。
争议已冲击业绩 日营收下滑数百万元
这场激烈的舆论战已对西贝的日常经营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贾国龙在内部交流中透露,9月10日和11日,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分别下滑了100万元,并预计12日的下滑幅度可能达到200万至300万元。
报道还指出,最近两日西贝的客流量持续承压。餐饮行业近年来本就面临挑战,据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5月,西贝的营收已处于下滑区间。
究竟什么是“预制菜”?
针对预制菜相关问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发声。
9月14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人民微评称,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值得思考。
9月14日,央视新闻也发表文章称,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在2024年3月发布的通知,官方首次对“预制菜”作出权威定义,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这一定义通过“排除法”明确了产业边界。以下几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 主食类产品: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馒头、汉堡、比萨等不被视为预制菜。
- 净菜与即食产品:仅经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的净菜,以及开封即食的凉拌菜、蔬菜沙拉等,被排除在外。
- 中央厨房制品:连锁餐饮企业通过其“中央厨房”模式制作并配送至自有门店的半成品或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应遵循餐饮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
预制菜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 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
- 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
-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
从预制菜行业规模来看,华鑫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我国预制菜行业保持高增态势,2019—2022年收入CAGR为19%,预计2025年可达4757亿元,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从2013年5.4kg增至2022年9.1kg,但渗透率10%—15%对比海外成熟国家渗透率60%仍有明显空间。复盘美国、日本预制菜发展历程,中国预制菜仍有近10年的成长期。预计随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后,我国市场出清叠加头部企业横向并购将实现市场集中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