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莉亚火爆!日媒:日本餐饮用“低价经验”走红中国

日媒分析称,日本各餐饮企业正利用其“通过高效的烹饪加工及出餐来提供低价高质菜品的技术经验”,来精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节约心理。

2025年9月,网红主播罗永浩对阵中国知名餐饮连锁品牌之一的西贝,引发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大讨论。

然而,在西贝因此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几乎“全员预制菜”的日本品牌萨莉亚却迎来了高光时刻,被消费者热捧为“业界良心”。

同为预制菜,为何待遇天差地别?问题的答案,并非出在“预制”本身。

新华社的评论一针见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部分商家以预制菜冒充现炒,并收取高昂费用,这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萨莉亚的商业模式,恰恰建立在一种极致的坦诚之上。它用“人均30元”的极致性价比,与消费者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网络上的高赞评论——“人均30,还要啥自行车啊”、“比他好吃的一定比他贵,比他便宜的一定没他好吃”——精准地道出了其拥趸的消费逻辑。

在这个契约里,消费者用金钱换取了稳定、卫生、价格低廉的餐食,预制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需要遮掩的原罪。

一、“低价经验”出海:日媒揭示萨莉亚们的扩张武器

萨莉亚的成功,是日本餐饮业集体“出海”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一整套在本土严酷的市场环境中磨砺出的、成熟的低价运营体系。

《日经中文网》报道称,日本各餐饮企业正利用其“通过高效的烹饪加工及出餐来提供低价高质菜品的技术经验”,来精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节约心理。

当前,一众主打低价业态的日本餐饮企业计划在中国扩店:

  • 萨莉亚:计划每年在中国新开50家以上门店,目标在2035年前将门店总数翻倍至1000家。为支撑这一宏伟蓝图,一所投资约3000万美元的广州新工厂正在建设,预计2026年1月投产。

  • 寿司郎:其母公司FOOD&LIFE COMPANIES计划在2026财年之前,将大中华区的门店数量增至约190家,其菜品起售价仅为每盘8元。

  • 物語集团:这家曾大力发展客单价高达1万日元螃蟹料理的公司,因经济形势变化,正果断将重心转向客单价仅1600日元(约合人民币77元)的汉堡肉专卖店“肉肉大米”,并计划5年内将门店数翻倍至100家以上。

ICHIYOSHI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鲛岛诚一郎向《日经中文网》分析称:

“在中国,日本餐饮企业因品质与价格的良好平衡以及让消费者感到放心而获得好评”。

二、解剖萨莉亚:从“亏损六年”到“成本控制到秒”的极致哲学

萨莉亚令人咋舌的性价比,源于一套深入骨髓的成本控制与运营哲学。这套体系的缔造者,是其创始人正垣泰彦。

据《风味星球》,正垣泰彦的商业直觉从创业之初就已显现。当他开设的意大利餐厅无人问津时,他没有选择关门,而是直接将价格降至原价的三折,瞬间引爆市场。

理科出身的他,把账算的很明白:只要规模足够大,成本就能被无限摊薄。

这一理念,演化为萨莉亚数十年如一日的运营准则:

  • 极致的垂直整合:萨莉亚的成本控制始于田间地头。其在开到第18家店时便签下专属蔬菜农场;开到第100家店时,自己转型为进口商,直接从意大利源头采购番茄、意面和橄榄油,成本瞬间减半。这使得它菜单上的进口食材,如20元的帕尔玛火腿,其价格甚至低于当地超市。

  • 惊人的“反向定价”:与传统餐饮业成本上涨驱动价格上涨的模式相反,萨莉亚会因为供应链效率的提升而主动降价。一瓶950毫升的葡萄酒,价格从最初的124元人民币,最终降至63元,这种“越卖越便宜”的现象,本质上是将规模化和效率提升的红利直接返还给了消费者。

  • 效率压榨到秒:萨莉亚的精算思维渗透到每一个运营细节。《风味星球》引述曾在其日本门店工作过的员工回忆,公司规定“无论点多少菜,必须10分钟内上齐”。更令人震惊的是,为提升效率,公司经精确计算后,规定服务员须用手端菜(耗时18.2秒),而非效率更低的托盘(耗时26.8秒)。

  • 战略性的耐心:当众多品牌急于“赚快钱”时,萨莉亚的商业计划书里却写着“每家新店做好先亏六年的准备”,才能或许开始赚钱。《风味星球》评论称,毕竟只有你薅开心了,你才会常来,而长长久久则是萨莉亚赚钱的唯一方法。换而言之,它追求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通过长期的价值输出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实现长期稳定地盈利。

正是这套“阳谋”,让萨莉亚在价格低廉的同时,依然能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感,从而在预制菜的争议声中,构筑起坚固的品牌护城河。

三、“价值透明化”对“价值模糊化”的胜利

萨莉亚的火爆,为深陷“预制菜”泥潭和规模化焦虑的中国餐饮企业,提供了一面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据招商银行研究院的测算分析,中央厨房能带来10%-12%的利润率提升,是连锁品牌突破地理限制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本身并非罪过,它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的分野在于,企业选择将工业化带来的效率红利用于何处。

是将其作为降低成本、欺瞒消费者的工具,以“锅气”之名行料理包之实,赚取信息不对称的超额利润?还是像萨莉亚一样,将其作为实现极致性价比的武器,通过透明的价值交换,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在消费日趋理性的时代,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而萨莉亚的成功,本质上,或许正是“价值透明化”对“价值模糊化”的胜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