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深夜的住宅楼道内,一台机器人正无声地洗地。它能自主呼叫电梯、跨楼层作业,能智能识别并规避业主随意堆放的快递盒、自行车甚至宠物,还能针对南方的“回南天”自动识别地面积水并提速回收。
这个机器人并非出自科沃斯、云迹这些机器人公司,而是由物业公司自主研发。
华尔街见闻10月21日获悉,物业巨头碧桂园服务正加速其自主研发的“零号居民”清洁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截至今年10月20日,这款机器人已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17个项目中投入使用超130台。按照碧桂园服务方面计划,年内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台。
碧桂园服务总裁徐彬淮对华尔街见闻表示,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公司会非常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投入。
不动产和机器人,几乎是天生一对。住宅社区、商场、写字楼,这些不动产空间正是机器人最理想、最庞大的应用场景。
碧桂园服务首席技术官赵晓光向华尔街见闻坦言,之所以“自研”,是因为通用型机器人无法解决物业场景的真正痛点。
充满想象力的是,碧桂园服务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物业公司,其庞大的在管面积成为了机器人应用最理想的试验场和孵化器。2025年上半年,碧桂园服务在管面积为10.63亿平米,同比增长5.7%。
这种规模优势让其可以产生其他机器人公司难以企及的海量数据。赵晓光指出,庞大的服务场景,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数据、障碍物和垃圾信息,这对训练AI模型至关重要,使得产品更懂物业。
“自研自用”的模式,也让碧桂园服务从一开始就跳出了技术供应商的视角。
对内,机器人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碧桂园服务今年的核心战略之一,就是推动数字化运营,将传统物业作业过程从“黑箱”转变为“白盒”。机器人,正是实现这一新范式的核心抓手。
在广州的盈禧花园,这一新范式已在实战中得到验证。在这个追求“高效服务+优质环境”的改善型小区,传统模式下,7栋楼需要7名保洁员。而在“人机协同”模式下,同样的7栋楼,仅需5名保洁员、4台机器人和7个工作站。
作业流程随之彻底重塑:机器人作为高效执行者,负责楼道保洁等高强度的劳动,实现人休机不休;而保洁员则转变为管理者,负责机器人调度、特殊污渍处理和品质抽检,精力转向其他清洁工作,以及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这一变革最直接的成果,是保洁员的角色被重塑,从一个体力劳动者,变成技术型人才,大幅提升了保洁员的职业认同感。
降本增效只是个开始,未来,机器人业务有望被碧桂园服务打造为新的增长极。
当不动产行业侧重点从“开发-销售”转向“运营-服务”,机器人是提升用户体验、重塑资产价值的核心工具。通过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服务,物业公司得以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跃迁。
根据碧桂园服务的调研,在盈禧花园,机器人进场后,该项目的保洁满意度均值提升了整整8个百分点。这就是机器人带来的新价值:技术溢价支撑了服务品质,提升了客户粘性。
如果机器人在物业行业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也将随之打开。
碧桂园服务管理层指出,目前碧桂园服务自身的需求就有3万台,如果在行业内能够推广,那便是接近百万台的需求,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并且,这仅仅是楼道清洁这一个细分场景,在社区里还有更多的场景能够开拓。
接近管理层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境内外物业公司对清洁机器人表示出合作兴趣,明年预期会外供一定规模的机器人。
如今的不动产行业,正在被技术重塑。
在机器人这条赛道上,碧桂园服务并非唯一的玩家。像万科子公司万纬物流,就在探索“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中建集团旗下中建科技研发了三维测绘机器人、钢筋笼绑扎机器人等,推动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
很难想象,几年前以规模论胜负的不动产巨头们,会如此坚决地投身机器人研发。那时的他们,热衷于抢地、融资和盖楼。
徐彬淮非常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的浪潮一定会对物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产生根本性影响。
潮起潮落,巨头的动作,折射着行业的兴衰。从依赖人口红利的粗放式增长,转向依赖技术红利的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不动产行业发展至今的必然方向。
所谓“高质量发展”,不再是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是行业从“开发-销售”转向“开发-服务-运营”的深度转型;是利用机器人、AI、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式的彻底重构。
从这个角度看,碧桂园服务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坚决投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下的劳动力危机,更是在为整个不动产行业的未来形态投石问路。
这场从混凝土到代码,从人海战术到机器人集群的深刻变革,不仅是巨头们的生存之战,更是整个行业迈向精细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