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华2025年三季报:量价齐跌下的韧性与隐忧
核心要点速览
- 财务表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131.51亿元,同比下降16.6%;归母净利润390.52亿元,同比下降1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52.53亿元,同比下降19.9%。 
- 核心业务进展:煤炭销量同比下降8.4%,均价下跌13.7%;自产煤单位成本同比下降7.5%;发电量同比下降5.4%,但发电业务毛利率提升3.5个百分点。 
- 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煤电一体化,发电装机容量扩张,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同比大幅提升;收购杭锦能源,进一步巩固产业链。 
- 未来关注:煤价走势、发电利用小时、成本控制、非煤业务(如煤化工、光伏)成长性,以及现金流和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 
正文分析
1. 财务表现:量价齐跌,利润承压
中国神华2025年前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下行周期中的稳健答卷”。营业收入2,131.51亿元,同比下降16.6%;归母净利润390.52亿元,同比下降10%。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44.11亿元,同比下降6.2%。基本每股收益1.965元,同比下降10%。加权净资产收益率9.35%,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52.53亿元,同比下降19.9%。公司账面货币资金1244.18亿元,较年初减少13.5%,主要系大额分红和偿债所致。资产负债率24.4%,依然维持行业低位。
2. 核心业务:煤炭量价齐跌,成本管控见效
煤炭业务依然是公司利润的压舱石,但2025年前三季度煤炭销量316.5百万吨,同比下降8.4%;平均售价487元/吨,同比下降13.7%。其中自产煤销量248.7百万吨,同比下降1.3%;外购煤销量67.8百万吨,同比大幅下降27.5%。煤炭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1.1%,毛利率30.5%,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自产煤单位生产成本下降7.5%至173.2元/吨。
分合同类型看,年度长协煤价452元/吨,同比降8.1%;月度长协553元/吨,同比降22.4%;现货533元/吨,同比降12.6%。区域上,国内销售占比99%,均价487元/吨,同比降13.3%。
3. 发电业务:量降价跌,毛利率逆势提升
发电量162.8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4%;售电量153.0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5%。平均售电价382元/兆瓦时,同比下降4.5%。但得益于燃煤采购价格下降,发电业务毛利率提升至19.2%,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4%至101.42亿元。
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264兆瓦至1,025兆瓦,新能源占比提升。但燃煤发电依然是主力,占总装机容量93.2%。
4. 运输与煤化工:结构分化,非煤业务亮点初现
铁路、港口业务保持稳定,毛利率分别为38.5%和50%。航运业务受货运量下滑影响,利润腰斩。煤化工业务受益于聚烯烃产品销量提升,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54.5%,但体量仍小。
5. 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分红压力下的流动性考验
公司货币资金大幅减少,主要系2024年度末期股息支付和偿还债务。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下降,反映出公司在偿债和流动性管理上的主动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收窄,主要因赎回结构性存款。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同比扩大,分红和偿债压力明显。
6. 发展战略与预期差:一体化护城河,新能源布局待兑现
中国神华依然是中国煤电一体化龙头,产业链协同和成本控制能力突出。2025年2月完成对杭锦能源的收购,进一步巩固了煤炭资源和发电产能。但在煤价、煤电利用小时下行周期下,业绩承压。公司正加快新能源(光伏等)布局,但短期内对业绩贡献有限。
市场预期差主要体现在:
- 煤价下行幅度超预期,量价齐跌对收入和利润形成双重压力。 
- 发电业务毛利率逆势提升,显示公司成本管控和一体化优势。 
- 非煤业务(煤化工、新能源)成长性尚未充分反映在业绩中,未来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7. 未来关注点
- 煤炭价格与销量的底部企稳信号 
- 发电利用小时与电价走势 
- 新能源业务(光伏、煤化工)扩张进度及盈利能力 
- 现金流与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 
- 成本控制与一体化协同效应的持续释放 
结语
中国神华2025年三季报展现了周期下行中的韧性,但也暴露出对煤价和电价的高度敏感。公司一体化护城河依然稳固,成本管控能力突出,非煤业务初现活力。短期看,业绩承压难以避免,长期则需关注新能源转型和产业链延伸的兑现速度。对于投资者而言,神华的“现金奶牛”属性和分红能力依然是底牌,但未来的增长故事,或许要靠新能源和煤化工来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