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要开始向外输出新能源特供车了。
日本东京车展将在后天(10 月 30 日)开幕,自 2023 年将正式名称从东京国际车展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以来,东京车展和其他全球几大国际车展相比,更加突出对本土化的强调。
以日系三强为例,丰田和本田将展出迎合日本市场需求的多款车型、日产试水将日产 N7 导入日本市场;
而中国车企如比亚迪,除推出改款 SEAL(即海豹)外,还将亮相针对日本市场量身定做的 K-Car(軽自動車,Kei Car)。
相较于人们较为熟悉的 SEAL,随着越来越多关于 K-Car 的信息传出,人们对这款传闻中「日本特供」的轻型纯电车兴趣愈发浓烈,好奇它能够对日本轻型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比亚迪为何选择在日本推出这样一款车型?这或许和日本的政策情况以及用车习惯相关。
日本人最爱?
比亚迪的 K-Car 造型经典。
这类车型的长宽高不能超过 3400mm/1480mm/2000mm,仅对比长度和宽度,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五菱宏光 MINIEV、吉利熊猫 mini 等微型车的尺寸接近 K-Car 的尺寸定义,但不够窄也不够高。
作为参考,本田的 N-Box 长宽高分别为 3395/1475/1815mm,轴距 2520mm。

从上周比亚迪发布会剪影图,与这两天曝光的谍照可以看出,新车采用了 K-Car 经典的四方造型,短前后悬、车顶线高、大轴距等 K-Car 车型特征,都能够在比亚迪的新车上看到。
人们对新车的期待点在于,植入电气化技术后,比亚迪如何进一步放大 K-Car 的空间优势,以及用智能化能力带来新的吸引点。
我们现在能够通过谍照明确的,是比亚迪的 K-Car 将拥有侧滑门、双 A 柱,进一步提升新车的实用性;

而在内饰上,它将配备拥有加热功能的三辐式方向盘,车辆前侧为中控屏与仪表屏,预计导航、车手互联等较为基础功能将上车。

而从谍照中猜测,比亚迪 K-Car 前排或采用贯穿式设计,不设中央扶手箱,增加前排座椅的灵活性与车内空间,而刀片电池的应用,预计也能够为车内省出更多空间。
此外,在电池容量上,新车预计将搭载 20kWh 电池包,在 WLTC 工况下续航里程 180km,并提供 100kW 的快充能力。

比亚迪瞄准 K-Car 市场的原因并不难猜——量大。
由于 K-Car 对尺寸的限制,与日本车企与官方之间约定俗成的 47kW 峰值功率上限,不仅让 K-Car 的拥车成本更低,还带去了更低的保险费率和税费,叠加政策对 K-Car 直接或间接的倾斜,让其备受日本人青睐。
2024 年,日本售出 442.1 万台新车,其中 K-Car 共计售出 155.7 万台,占到总销量的 35.2%,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若比亚迪能占有 5% 的份额,每年仅是 K-Car 的销量也有近 8 万台的销量。
8 万台的销量,在 2024 年能够排在日本 K-Car 销量排行榜第五名。
在这个数字前面的,是售出 20.63 万台的本田 N-Box、16.57 万台的铃木 Spacia、9.38 万台的大发 Tanto 以及 9.28 万台的铃木 Hustler。
愿景很美好,实际情况却要复杂且困难得多。
首先要面对的,是日本 K-Car 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重视,近年来,日本车企也就这两方面对车辆的配置与能力进行了提升。
譬如起售价 10760 美元(约 7.64 万人民币)的日产第四代 Roox、起价 2599300 日元(约 12.14 万人民币)的日产 Sakura EV,同样在车内增加中控屏和仪表屏,前者前后车门皆为侧滑门、座舱空间增加 4.5 英寸,后者在内饰舒适性与豪华度表现上更为突出。

其次在于日本人对新能源车、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有限,叠加农村地区是 K-Car 的销量来源,比亚迪的知名度与接受始终不如日本本土车企。
甚至比亚迪日本公司总裁东福寺厚树曾坦言「有些日本人讨厌中国产品」,因此比亚迪在日本不走强推广模式,而是更接地气的性价比模式。
因此,比亚迪能够通过 K-Car,换来日本市场销量的显著增长,关键还是价格。
02 入乡随俗
中国新能源汽车为进入海外市场并获得销量,往往在性能、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根据当地需求进行调整。
譬如岚图梦想家的鸿蒙座舱支持识别北欧方言、智己 LS7 中东版车型采用镀金外观套件,以及多款车型强化散热系统已适应中东和东南亚气温。
但比亚迪 K-Car 的出现,打开的是另一条道路。
这次 K-Car 的出现,对中国新能源品牌出海而言,是又一个新变化——在此之前,除蔚来萤火虫最初打算先在欧洲市场登陆外,中国新能源品牌没试过专门为海外市场打造一款车型。

这两种出海思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是对本土化需求适应。
日本较为寒冷的气候、较高的用电成本,再加上燃油车文化氛围,以及燃油车产业积累,使得日本人对新能源车的兴趣不高,而欧洲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以及不限速的高速与狭窄的城市道路,让其难以信任智能化。
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因素,对车辆的本土化调整伴随的,可能是硬件、人力等成本的升高,但对于打开海外市场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往外走的开辟道路阶段,像比亚迪这样的为特定市场推出特定车型的做法,效果如何?
2026 年我们就能看到初步成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