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美团公布了近三年来首次季度亏损,Q3调整后净亏损160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盈利128亿元。核心的本地商业业务由盈转亏,录得经营亏损141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46亿元,拖累公司整体录得超出市场预期的亏损。
美团表示,近期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因此,预计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及本公司整体层面,第四季度的经营亏损趋势将延续。
28日,美团公布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
- 美团第三季度营收9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预估974.7亿元人民币。
- 第三季度调整后净亏损160亿元人民币,预估亏损139.6亿元人民币。
核心业务承压
作为美团的基石业务,核心本地商业分部在第三季度面临严峻挑战。该分部收入同比减少2.8%至674亿元,经营利润率则从去年同期的21.0%骤降至负20.9%。在第三季度录得经营亏损141亿元,与去年同期146亿元的经营溢利形成鲜明对比。

财报将此归因于为应对外卖行业的激烈竞争而调整业务策略。数据显示,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激增90.9%至343亿元,占收入的百分比从19.2%飙升至35.9%。同时,为确保即时配送服务的稳定性并提升用户黏性,骑手补贴相应提高,进一步推高了销售成本。
美团同时预警,随着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市场份额上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亏损状况预计将持续。两大电商巨头正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折扣和补贴,以期深入外卖和即时零售市场。美团在财报中将第三季度的竞争形容为“仍然过热”。阿里巴巴和京东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整体净利润也双双减半。
根据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预测,美团在即时零售市场的交易总额(GTV)份额,将从2024年的73%下降至2027年的55%。与此同时,晨星预计阿里巴巴的份额将从21%扩大至40%,而京东的份额则将小幅升至6%。
尽管利润承压,美团在用户层面仍取得增长。公司表示,餐饮外卖的日活跃用户和月交易用户在第三季度均创新高,核心用户规模同比稳健增长,消费频次和黏性均有提升。
新业务持续扩张
与核心业务的困境形成对比,美团的新业务分部在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该分部收入同比增长15.9%至280亿元,主要得益于食杂零售业务及海外业务的扩张。
然而,扩张同样伴随着投入。新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同比从10亿元扩大至13亿元,经营亏损率微增至4.6%。财报称,亏损增加主要由于海外业务扩张带来的相关成本及经营开支。但新业务的经营亏损率从二季度的7.1%收窄至本季度的4.6%,环比改善显著。这主要归功于国内食杂零售业务运营效率的提升。
旗下外卖平台Keeta正加速全球布局,在香港和沙特阿拉伯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后,已陆续进入科威特、阿联酋等中东市场,并于10月在巴西启动试点运营。与此同时,包括“小象超市”和“快驴”在内的食杂零售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并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取得进展,部分抵销了海外扩张带来的投入压力。
另有报道称,美团目前正探索进入印度市场的可能性,而印度本地的外卖市场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不过,海外扩张同样需要大量投入。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Catherine Lim指出,美团向中东地区的扩张可能增加了其新业务的亏损。她认为,公司对于亏损可能持续多久的指引,将是判断市场对2026年实现业务好转的共识预期是否现实的关键。
成本激增与战略投入
第三季度财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成本与开支的全面攀升。除了因竞争而大幅增加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外,公司的研发开支也同比增长31.0%至69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层面加大了对人工智能(AI)的投入。
财报中详细阐述了公司的AI布局,包括面向商家的AI工具“LongCat”和面向用户的智能生活助理“小美”app。公司目标是将AI融入商家运营的各个方面,并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后(2025年11月)完成发行了多笔美元及人民币优先票据,合计总额超过20亿美元及70亿元人民币。截至季度末,美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理财投资合计约为1413亿元人民币,资本依然雄厚。
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分析师Jignanshu Gor和Robin Zhu在本周二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美团决定优先投资多个海外市场,几乎感觉像是承认了国内市场份额之战已经失利。进入印度市场可能是战略上的必需之举,但这几乎肯定会是一项成本高昂且耗时费力的尝试,而眼下,保护本土阵地似乎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