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科技调整:主线板块下跌时间、幅度复盘

广发证券刘晨明、郑恺、杨清源
广发证券复盘11个主线、33段陷入横盘后表示:①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 20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8.1%;②若仅考虑泛科技、高端制造类的主线,则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21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9.2%。对比到本轮,光模块、PCB指数自9.23以来短线快速下跌,调整时长达13日,调整幅度分别达17%、16%,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已经接近历史均值;而创新药指数自9.2以来趋势缓慢走弱,调整时长达28日,调整幅度达11%,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超过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尚未到达。

我们此前在《如何区分主线是调整还是终结?》中,以均线偏离度为核心指标,构建了一套判断主线趋势的框架。本周中美摩擦迎来升温,事件冲击下,此前领涨的产业主线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波动。

关于是否会风格转换的问题,详见《如何看待Q4的日历效应:每年Q4的两个配置思路》

关于我们对短期中美波动的看法,详见《TACO交易带来再次买入的机会》

本周我们主要探讨关于产业主线的两个问题:①当下哪些主线趋势依然良好?哪些主线可能陷入横盘?②参考历史上的主线行情,如果陷入横盘,主线往往调整多久、多深?

一、复盘历史上的主线行情,往往会经历“趋势-横盘-趋势延续”的过程

均线是趋势的生命线,均线上方的趋势往往走势健康,若行情短期大幅跌破均线、或在均线上下拉锯过久,大概率会导致行情陷入横盘。

但横盘也不意味着主线行情终结,历史上主线行情大多存在横盘后继续创新高的情形,从后验的视角看,“横盘”也变成“上涨中继”。典型如2012-15年的TMT150、2020-21年的新能源车、2023年的光模块,主线行情中均出现横盘阶段,且多数不止出现1次。

主线的【均线偏离度】更多决定了行情短期走势,而【产业趋势】是决定主线横盘之后是否会新高的根本。从历史主线看,缓慢走弱/短期快速杀跌后并不代表趋势的彻底结束,仅意味着趋势短期陷入横盘,只要产业趋势仍在,主线消化后依然有创新高的机会:复盘历史主线行情,若均线偏离度下穿-5%,T+20/T+60的平均收益分别为-0.50%/+5.25%。

二、当下哪些主线趋势依然良好?哪些主线可能陷入横盘?

电池(-2.2%)、科创芯片(-2.2%)、有色(+3.3%)等依然位于均线上方/小幅跌破均线,光模块(-7.3%)、PCB(-6.8%)等短期快速跌破均线,创新药则在9.23已经缓慢走平、陷入横盘。

对于横盘主线,我们认为行情尚未终结,后续仍有新高可能,有以下2点原因:

①光模块、PCB、创新药等产业趋势依然向上,且临近三季报披露,高景气方向更容易有业绩催化;

②短期的下跌主因关税冲击,而本周五特朗普对华态度再度软化,也进一步提高了本轮“TACO交易”的可能性。

三、复盘历史主线行情,如果陷入横盘,主线往往调整多久、多深?

复盘11个主线、33段陷入横盘后的调整情况:①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 20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8.1%;②若仅考虑泛科技、高端制造类的主线,则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21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9.2%。(均为交易日)

统计口径为:快速下跌(均线偏离度<-5%)/缓慢走平(近20日中≥10日收在均线下)导致的横盘,【横盘前的高点→横盘期间最低点】对应的时间、幅度。

对比到本轮,光模块、PCB指数调整时长达13个交易日,调整幅度分别达17%、16%,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已经接近历史均值;而创新药指数自9.2以来趋势缓慢走弱,调整时长达28日,调整幅度达11%,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超过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尚未到达。

对于横盘主线,从交易角度有两种应对思路、无优劣之分:

①先离场,后续等待新的催化/股价新高/分歧降低重新入场;

②放宽止损坚定持有,熬过横盘消化的过程。

前者牺牲赔率换胜率,核心在于,减仓主线后的仓位该如何配置?需要卖对+买对才能获得更高的超额;(关于Q4风格观点,详见《如何看待Q4的日历效应:每年Q4的两个配置思路》

后者牺牲胜率换赔率,核心在于,对于产业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关于景气投资的拐点判断,详见《何必论是非?》)。

报告正文

一、如何看科技调整:主线板块下跌时间、幅度复盘

我们此前在《如何区分主线是调整还是终结?》中,以均线偏离度为核心指标,构建了一套判断主线趋势的框架。本周中美摩擦迎来升温,事件冲击下,此前领涨的产业主线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分化,而风格转换的呼声也逐渐升温。

关于是否会风格转换的问题,详见《如何看待Q4的日历效应:每年Q4的两个配置思路》

本周我们主要探讨关于产业主线的两个问题:①当下哪些主线趋势依然良好?哪些主线可能陷入横盘?②参考历史上的主线行情,如果陷入横盘,主线往往调整多久、多深?

(一)复盘历史上的主线行情,往往会经历“趋势-横盘-趋势延续”的过程

为保证框架的一致性,我们定义主线行情中:

①均线偏离度:ln⁡(close)-ln⁡(EMA20),计算收盘价偏离EMA20均线的程度,以反映主线趋势强弱,详见《如何区分主线是调整还是终结?-20250914》;

②趋势:主线自底部抬升而来,滚动20日中有10日以上大于EMA20,进入趋势阶段;

③横盘:主线若短线加速下跌(均线偏离度<-X%),或缓慢走平(20日中有10日及以上收在均线下),往往意味着行情陷入横盘,而当行情突破前期高点之时(甚至要明显高过前高),意味着趋势延续。

历史上的主线行情,大多都会经历“趋势-横盘-趋势延续”的过程。均线是趋势的生命线,均线上方的趋势往往走势健康,但若行情短期大幅跌破均线、或在均线上下拉锯过久,大概率会导致行情陷入横盘,但只要产业趋势仍在,主线行情依然会创新高,“横盘”阶段从后验的视角看,也变成“上涨中继”,提供了多空筹码充分交换、主线行情再次蓄力的平台。典型如2012-15年的TMT150、2020-21年的新能源车、2023年的光模块,主线行情中均出现横盘阶段,且多数不止出现1次。

复盘历史主线经验,主线的【均线偏离度】更多决定了行情短期走势,而【产业趋势】是决定主线横盘之后是否会新高的根本。从2012年以来产业主线的规律看,缓慢走弱(20日中10日及以上收在均线下)/短线快速杀跌后并不代表趋势的彻底结束,仅意味着趋势短期陷入横盘,只要产业趋势仍在,主线历经横盘消化后依然有创新高的机会:如下图,复盘历史主线行情,若均线偏离度下穿-5%(对应快速下跌情形),T+20/T+60的平均收益分别为-0.50%/+5.25%;若主线陷入震荡(对应缓慢下跌情形),T+20/T+60的平均收益分别为+2.17%/+9.63%。

(二)当下哪些主线趋势依然良好?哪些主线可能陷入横盘?

参考2012年以来历史主线经验,我们找到入场、离场对应的参考阈值:入场时不追在偏离度过高(>15%)、追在偏离度适中(5%-15%),离场时均线上方无需担忧、刚刚跌穿均线建议坚守(偏离度在-5%~0%)、大幅跌穿均线(偏离度<-5%)或缓慢走平(20日有10日及以上收在均线下方)意味着行情短期陷入横盘。

本周中美摩擦冲击后,各主线趋势短期出现一定的分化,电池(-2.2%)、科创芯片(-2.2%)、有色(+3.3%)等依然位于线上/小幅跌破均线,光模块(-7.3%)、PCB(-6.8%)等短期快速跌破均线,创新药则在9.23已经缓慢走平、陷入横盘。(括号中为最新均线偏离度,截至20251017)

对于短线陷入横盘的主线,我们认为主线行情尚未终结,后续仍有新高可能,有以下2点原因:

①光模块、PCB、创新药等产业趋势依然向上,且临近三季报披露,高景气方向更容易有业绩催化;

②短期的下跌主因关税冲击,而本周五特朗普对华态度再度软化,也进一步提高了本轮“TACO交易”的可能性。按照以往TACO交易的经验,纯粹基于关税交易的行情持续性均不强,反而会给基本面向上品种提供好的买点(详见《TACO交易带来再次买入的机会》)。

(三)复盘历史主线行情,如果陷入横盘,主线往往调整多久、多深?

对于短期陷入横盘的主线,我们更关心:从前期高点计算,到达横盘的最低点可能会调整多久、多深?

复盘2012年以来主线陷入横盘后的调整情况,共计11个主线、33段横盘情形,我们发现:①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20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8.1%;②若仅考虑泛科技、高端制造类的主线,则主线平均调整时长为21日,平均调整幅度为19.2%。(均为交易日)

对比到本轮,光模块、PCB指数自9.23以来短线快速下跌,调整时长达13日,调整幅度分别达17%、16%,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已经接近历史均值;而创新药指数自9.2以来趋势缓慢走弱,调整时长达28日,调整幅度达11%,和历史主线对比,调整时长超过平均水平,但调整幅度尚未到达。(均为交易日)

从交易的角度,面对短线可能陷入横盘的板块,我们自然有两种应对思路、且并无优劣之分:①先离场,后续等待新的催化/股价新高/分歧降低重新入场;②放宽止损坚定持有,熬过横盘消化的过程。

前者牺牲赔率换得更高的胜率,但对于相对投资者,核心矛盾在于,减仓主线后的仓位该如何配置?是持有现金?还是在科技成长内部切换?还是切换到其他价值红利风格?需要做对两次(卖对+买对)才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我们关于Q4风格的观点,详见《如何看待Q4的日历效应:每年Q4的两个配置思路》

后者承受不确定性以获得更高的赔率,但核心矛盾在于,对于产业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如何能确定本轮科技仅是横盘而非主线行情终结?如果是产业趋势边际向好,股价在横盘后大概率能新高;若是产业趋势边际转弱,主线行情往往也将迎来终结、而不再创新高(我们关于景气投资的拐点,详见《何必论是非?》)。

作者:刘晨明、郑恺、杨清源,来源: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原文标题:《如何看科技调整:主线板块下跌时间、幅度复盘》,内容有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